我国约有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这些老年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近日发布,提出完善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家庭的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按照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关要求,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
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庞大群体,让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远超世界上任何国家。鉴于许多家庭无力解决失能老年人护理难题的现状,从国家顶层设计的层面出台破题“药方”,显然具有为家庭纾困的人文关怀意义。
解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破解失能老年人照护难题重在发挥好专业机构、社区和家庭三个方面的照护服务功能,并形成相互融合、有机统一和持续高效的长期照护模式。尤其要致力于“互联网+照护服务”的模式创新,积极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和护理型养老床位,方便对失能老年人照护。用民政部相关负责人的话说,就是要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以及老年餐桌、日间照料、短期托养、互助服务等服务;养老机构则要增强对失能老年人照护的能力,到2025年全国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比例要达到55%。
突破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瓶颈,就当从专业角度考虑老年人健康特点和需求规律,重点增加健康照护的服务供给。除了充分释放民间参与发展养老产业的活力外,还需加大对失能老人照护服务的政府性投入,包括推动地方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健康评估和康复护理指导、心理支持等健康服务,将养老服务纳入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领域,通过对该福利领域的扩容,照顾好失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既可以通过由政府投资,规划和建设一批以收养失能老年人为主的老年护理机构,也可以用政策扶持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向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设施建设倾斜,还可以补助奖励的手段鼓励现有养老机构接纳失能老年人。
实行多部门、多实体联动,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和机构优势,方可夯实从专业机构到社区、居家的全链条长期照护服务,及时发现失能老年人的危险处境,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照护服务。各地应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失能老年人的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并定期举办失能老年人护理技能免费培训,以提高家庭护理能力。
要从根本上破解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难题,必须关口前移加强失能综合防控。既要照护好现有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更要积极防范新的失能、失智情况发生,这对于降低失能风险和延缓失能发生至关重要。目前,国家正在积极从事这方面的探索实践,试点项目已对失能(失智)高风险的老年人进行心脑血管疾病及危险因素管理、膳食管理、体重管理、放松训练、抗阻训练、八段锦运动锻炼等综合干预。此举得到试点地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居民的欢迎,当及时总结经验,由点到面进行推广,将行之有效的“药方”早日照进广阔的现实层面,惠及每位失能老年人和每个失衡家庭。(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