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林国成眼中的古滇青铜器题材及文化图景
云报客户端    12-17 19:19:49

古滇国孕育了独特的古滇文化。古滇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滇青铜器,它是开启古滇文化神秘大门的钥匙。其间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艺术家们探索的目光。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委员,多年从事艺术收藏与中南半岛文化研究的林国成是其中一员。据介绍,这位人士曾在伦敦、纽约、北京、香港、上海举办过个展并赢得业界好评。他眼中的古滇国青铜器题材及文化是幅怎样的图景?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古滇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殿堂中的地位?挖掘弘扬古滇文化方面,云南省或有关部门还可以做什么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林国成。

code_ynrb617d5ccb-acf1-4ac2-94cf-74d005985664

记者:您为什么选择古滇国的青铜器题材作为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林国成:我有一个中国器物的再创作计划,就是把中国历史上的流传下来的一些器物造型进行再创作。而古滇文化是这个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目前我花时间最多的一个,因为它实在是太特别了,整体风格不同于其他地方,甚至很多器物都有着一种大型现实场景再现的气势。它与中原,南方楚文化,草原文化,三星堆的,很不同但总又能找到些联系。

我曾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古滇国的青铜器,当它与其他的地域文明的东西放在一起的时候,那种与众不同的器物场景依然让人印象深刻,就是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舞台上这样的感受依然是如此特别,它是为数不多云南可以放在用文明视野来叙述和佐证的东西,是一种独特的造型与审美角度。

而另外的一种感受是美学层面的,作为西方美学巅峰的拉奥孔雕塑组合,人与蛇生命间中相互缠绕的美学。这种生命复杂的缠绕关系在古滇青铜器里面的呈现也很十分突出,人与自然界,动物与动物间带悲剧的感受把我深深吸引,这种感受也有着东西方互通的共同点。

记者:目前为止,围绕古滇青铜器题材,您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创作?创作了什么新作品?

林国成:最开始是开展些小件青铜器的再描绘整理,慢慢地加入了一些场景,并把一些更复杂的器物关系表达出来。大约做了一批,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五六年了。在中国器物的创作框架下,这也让我可以仔细比较各区域的差异。

code_ynrb7775ca73-b725-4606-86f8-42561801a995

记者:创作之前和创作之后,您对古滇青铜器及文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与发现?创作心态有什么变化?有点什么感悟?

林国成:创作前和创作后的一个体会是:因为现在我们太容就易获得一个图片和资讯,包括一个绘画的画面,好像会理所当然地因为轻易获得的东西给予轻视,至少是很难建立真正的敬意。这种情绪会让我们忽视在过往文明进程中一些事情所需要付出的艰难。而回到一个创作场景上,我想古滇国花这么大力气,不计算成本,应该不会只为了去做一个看起来就是有点独特的东西。而进行再创作或许会把我还原到历史上那个艰难的且比较缓慢的场景,一笔一画,一个图像的形成会慢慢形成,心与手的缓慢传递,这会让我有途径进入历史场景,或许这个时刻我也能更好地体会古滇人,心怀某个情景的意味。并且可以促进我去理解古滇人心中所想:什么东西是他们身边最重要的东西?

记者: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古滇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殿堂中的地位?挖掘弘扬古滇文化方面,云南省或有关部门还可以做什么工作?

林国成:如何评价属于时间历史范畴,而我们的责任应该是把它放到某个位置上,争取让更多的聚光灯打在上面。关于古滇文化的价值,我个人的体会是:我能够在古滇青铜器上找到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有个铜鼓中心有祭祀的柱子,与“宅兹中国”的建鼓居中的中字由来有着某种视觉近似,是否有关联可以深入研究,这种中国古老祭祀文化中的通过铜雕再现的场景,实在太难得。而古滇青铜器中应该含有西北游牧民族群体迁徙历史的信息。记得我曾看到过一块阿富汗地区出土的砖头,有蛇与动物与人,与大量的古滇青铜器图案近似,而众多的贮贝器上的人物服饰造型,还能辨认到和现在云南,中南半岛上的某些族群传统服装十分近似。这是否也是十分重要的群体迁徙延伸与中南半岛的课题?而前面提到生命缠绕的美学与古希腊拉奥孔雕塑组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另外,之前我读过一本书——《滇铜天下》,是把古滇青铜文化与云南丰富的矿产业联系起来,这是矿产与冶炼技术审美结合的视角。

如果说能给有关部门提建议的话,我想说的是古滇文化几乎是沟通南北,纵贯东西的跨地域学科的绝佳素材,自带西南古滇神秘传奇性,是云南能放在世界文明进程舞台上的为数不多的文化支撑点。

记者:还想对读者说点什么?

林国成:大家容易对身边的东西熟视无睹,且容易缺乏坚定的本地自信。我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照耀古滇文化的“聚光灯”打得远远不够。(云报客户端)


编辑:戴云    责任编辑:李丽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