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临沧:大道如虹天地宽
云南网-今日临沧    01-04 09:52:55

从布局到谋划,从规划到建设,从梦想到现实。2020年12月30日,当一条“钢铁大动脉”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飞奔到临沧这片热土之时,山不再高,路不再长,地不再偏,心不再遥远。

当时光的列车来到2021年12月30日,大临铁路迎来通车运营一周年。这一年 ,临沧因大临铁路的开通运营悄然发生了改变——

一年来,大临铁路通过安全、平稳的运营实践,有力拉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了当地乡村振兴工作开展,用钢轨托起了滇西人民的幸福梦。从此,大临铁路成了沿线百姓推介自己的一张亮丽名片。

一年来,大临铁路累计运输旅客1500万人,累计发送货物吨数45万吨。这条被誉为“最美铁路”的铁路线,不仅让临沧“走出去”,更让佤乡人民“富起来”。

“交通圈”改写百姓“生活圈”

2020年12月30日

古老的佤乡大地上第一次开进火车

悠悠鸣笛响彻崇山峻岭

唤醒着这片绿水青山

随着动车组列车一路跨过昆明、大理、巍山、小湾东、云县驶入临沧站,滇西旅游黄金城市全面进入动车时代。省会昆明与边城临沧的距离由10小时缩短至3小时19分钟,时空的压缩放大了城市的魅力,“快旅慢游”成为推动临沧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关键词。

一年来,大临铁路经历了春运、暑运、小长假、黄金周等“假日运输”的考验,累计开行动车组列车6400趟,发送旅客人数750万人。

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铁路部门不断优化运行图,科学调整列车开行方案,从初期每天开行4趟列车逐步增至目前的12趟。今年6月25日,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借全国铁路实行第三季度列车运行图的契机,首次开行临沧至丽江3.5对直达列车,将临沧、大理、丽江等热门旅游城市串联起来,形成了滇西片区旅游黄金区,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时空距离的改变,也带来了“同城效应”的发酵……

临沧站站长张宗明在营销走访当地学校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临沧市一中高一年级有很多学生来自大理片区。

“之前因为大理到临沧需要一个白天,到这么远的地方读书家长也不放心,现在不超过2小时就能到临沧了,很多家长就安心地将孩子送来临沧读书。

铁路新型票制产品“定期票”和“计次票”实施后,也受到了云县人民的喜爱,在临沧工作的杨先生购买了云县至临沧的定期票,每周往返于临沧和云县,杨先生表示:“20多分钟就能到临沧,重要的是我还能在家多陪陪小孩。”类似的“双城记”,在大临铁路沿线还有很多版本。大临铁路通车后,“公交化”出行的动车组在缩短交通圈的同时,也让人们的生活半径得到扩大,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同城生活”成为这一年来,大临铁路沿线百姓最大的感受。

“新血液”打通发展“大动脉”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与缅甸交界,全市有3个县与缅甸接壤,是边贸之地、通道之地,也是云南、西南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门户。大临铁路的通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窗口和门户,有利于促进中缅经济走廊的形成,吹响了加速边境贸易的号角。

临沧市资源丰富,有古茶之乡、药材之乡、锗矿之都、坚果之城等美誉,坚果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茶园种植面积居云南省第一、甘蔗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

由于全境重峦叠嶂,群峰纵横,交通不便,以致宝贵资源困锁大山,沿边优势与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形成了鲜明反差。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交通瓶颈必须打破。

为了回应临沧人民走出大山、兴边致富的呼声,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克服大临铁路全线桥隧占线路总长87.25%的修建困难,在“十三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把动车开进了临沧市。铁龙奔驰在佤乡大地,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兴边富民打通了“绿色通道”。

大临铁路通车运营以来,通达的交通大幅缩短了临沧与各省市的交通时间,打破了制约临沧与外地人流、物流交往的瓶颈,白糖、纸浆、纤维板等货物纷至沓来。运输成本的降低,提高了临沧商品的竞争力,促进了临沧绿色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质优价廉的商品进入临沧,减少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支出。

2021年8月27日,中缅新通道试通首发专列抵达终点站成都,标志着临沧市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通过中缅两国企业携手合作,首次将环印度洋周边国家货物集装箱海运至仰光港,通过公路运输经缅甸到达孟定清水河口岸,至临沧火车站后再通过铁路运输用专列发运至成渝地区,实现新通道首次“破冰之旅”。自此,临沧市的区位优势真正转变为开放优势,在深度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打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的背景下,成为中国与环印度洋经济圈的物流大通道和重要枢纽,同时也成为云南省“五出境”重要通道之一。未来,临沧还将成为对缅开放的新高地、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以及云南乃至西部中国与世界的物资、资金交流的一个巨大通道和平台,必将在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机遇中行稳致远。(云南网 记者彭文昌 梁颖)

编辑:韩严    责任编辑:谭石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