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中心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供图
近年来,昆明市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建设,尤其是强化基层力量,力促村(社区)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有效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力争“一站式”调解中心全覆盖
2021年2月,昆明市制定出台《昆明市加强基层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依法专业、便捷高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昆明市成立了以市委领导为组长,市委政法委、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信访局等36个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昆明市基层多元解纷机制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快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统筹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按照“前台后处”模式设置功能区,即前有受理窗口,后有调处区域。
同时,昆明市探索“互联网+纠纷化解”,推进矛盾纠纷网上流转、网上立案、在线调解、司法确认,打通“线上+线下、现场+远程”纠纷化解双渠道。运用“智慧人民调解·云智调系统”,力促人民调解由传统纸质向智能化模式转变。
2020年3月25日,官渡法院在全省首家运用“道交一体化”平台对两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进行在线远程视频开庭审理。开庭时,法官团队引导当事人注册账号、详细填写应诉信息、对证据材料进行填写提交实现在线举证、质证,实现道交案件数据全流程在该平台流转,成功完成在线视频庭审。在线调解结案后,该案直接进入电子送达及一键理赔阶段。
2021年7月26日,昆明市印发《关于“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推进建设情况的通报》,明确要求2021年底,力争实现县(市)区及乡镇(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应建尽建、全面覆盖,并逐步融入县级及以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
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昆明市“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五华区、官渡区、西山区等16个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已挂牌成立,139个乡镇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已挂牌成立;市级1个、县级15个、乡镇级114个“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已实体运行,其余县(市)区计划于2022年2月底前完成建设。
创新工作方法实现就地化解
昆明市进一步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全市共建有各级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017个,其中村(社区)调委会1663个,人民调解组织网格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人民调解员8665人,其中村(社区)调委会调解员6833人。
走进盘龙区东华街道综治中心,500多平方米的空间设有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处室、信访接待室、社会治安维稳综合治理办公室、司法所、监控研判室、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办公室等功能区。
2021年5月,盘龙区东华街道完成“四中心一融合”建设,建立贴近群众、服务于民的“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平台。街道综治办、公安、司法行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访、人民调解等入驻中心办公,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窗式受理,一体化办公”。
据统计,2021年,东华街道综治中心摸排收集、接收群众反映矛盾纠纷共409件,成功化解409件,就地化解率达到100%。
此外,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加强重点纠纷、重大隐患、重点领域、重点人员的排查。例如,积极开展对因邻里、土地、涉法涉诉、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1年,全市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率达到99.45%。
工作中,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注重创新,想方设法就地化解矛盾纠纷。
有的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干部在社区调解中的作用。五华区将海源社区有较高声望的老支书李学吸纳进当地调委会,成立个人调解室。截至目前,海源社区调委会和李学个人调解室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2000多件,调解率始终为100%,调解成功率达到99%以上,辖区内从未发生打架斗殴、群体上访等事件。
有的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作用。嵩明县杨桥街道设立“连心桥”调解室、民情恳谈室、基层协商议事室,开展调解纠纷、答疑解惑、协商议事等“自治”活动,帮乡亲们化解矛盾纠纷;盘龙区金沙社区联合派出所开通“网上调解室”,开设“老王直播间”,实现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多方力量参与化解,电子签章确认结果。
有的把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安宁市组织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部门,一个内设科室包保一个村(社区)开展法律结对帮扶,定期到包保联系点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活动。
下一步,昆明市将加快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一套有利于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运转机制,排查在早、化解在小,依法专业、便捷高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记者唐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