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强省会”行动 研究设立COP15会址永久性标志
昆明信息港    01-21 07:54:32

1月20日,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报告明确提出,要开展“强省会”行动,推动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彻底转变环湖造城、贴线开发格局

报告指出,去年,COP15第一阶段会议成功举办,发布昆明宣言,云南生物多样性惊艳世界,大美云南的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全面提升。全省保护生态力度空前、群众拥护,把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作为检验干部立场、品质、能力、意志的试金石,坚决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治效果明显,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树立铁规矩、新标杆,守护绿水青山、铸就金山银山成为共识和共为。全省以革命性举措抓保护治理,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全面打响湖泊革命攻坚战,开展九大高原湖泊“两线”划定,彻底转变环湖造城、贴线开发格局,九湖水质总体平稳向好。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8%以上。

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

全省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扎实推进,中老铁路运营开局良好,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海公铁联运成功试运,8件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全部开工。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000多公里,渝昆高铁云南段全线开工。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新增各类电力装机686.14万千瓦,保障西电东送1848.7亿千瓦时。云南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39项全国首创经验案例,新增2个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口岸全覆盖,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17.4%,进出口总额增长16.8%。

构建“滇中崛起、沿边开放”发展格局

报告明确,云南省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蹄疾步稳构建“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批经济总量超过万亿级、千亿级的大市强州,推动更多县域跃升全国经济百强县。提出将深入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打造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建设国家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力争新增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园区2家、超500亿元园区2家。加快打造稀贵金属、锡、钛、锗、铟和液态金属等新材料产业集群。实施“云药”品牌培育行动,加大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大力发展血液制品、单抗药物等生物制品和化学药,推动中医药产业集约发展,打造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数字枢纽,提升昆明国际通信出入口局服务能力和物联网接入能力,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建设。

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报告提出,要开展“强省会”行动,推动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市更新,防止大拆大建,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500个,有序推进城镇管网更新,加快城中村改造,清单化整治烂尾楼,着力整治“城市病”,推进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整体提升。

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深入实施高质量对接RCEP行动计划和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参与周边国家物流体系建设,推动中老国际货运列车班列化规模化运营、中缅印度洋新通道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建立毗邻地区协同开放发展机制,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临港昆明科技城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全面推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159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落地,深化“八个跨境”合作,统筹推进与其他开放平台联动发展。高标准办好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积极争取国家级展会、国际性会议落户云南。

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

全省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坚决全面彻底整治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落实好河(湖)长制,加强九大高原湖泊“三区”管控,实施“一湖一策”,落细“退、减、调、治、管”举措,推动湖泊保护条例修订。持续整治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突出问题,加强六大水系保护修复,配合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确保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争取建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国家实验室。协助办好COP15第二阶段会议,配合做好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成立和运营工作,研究设立COP15会址永久性标志。

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1500万人以上。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全面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深入推进“双减”“双升”工作,全面规范“公参民”学校,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医学中心和分中心建设。 (昆明日报 记者杜仲莹


编辑:曾子芮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