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合宇聪 1月25日,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上,昆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晓红代表市人民检察院向大会作报告。报告称,2017年以来,昆明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各类案件38万余件,主要办案质效指标和整体工作持续位居全省最前列。
5年来,全市检察机关聚焦滇池保护治理,在全省率先制定《进一步加强生态检察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滇池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为“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作出检察贡献,起诉破坏环境资源犯罪1399人,办理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449件,发出检察建议1200份,督促修复林耕地5570亩,追索补植复绿金2331万元。
昆明市检察院研究制定《服务保障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意见》等7项工作制度。投身重大风险化解防控,起诉非法集资、传销、洗钱等各类金融犯罪1828人。坚决打击各种跨境违法犯罪活动,起诉456人,助力强边固防。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检察保护,起诉侵犯知识产权犯罪352人。
5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对杀人、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共批捕2193人、起诉2486人。突出惩治盗窃、诈骗、抢夺等多发性侵财犯罪,批捕16453人、起诉18258人。持续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对毒品犯罪批捕5357人、起诉6947人。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积极成效,共批捕涉黑涉恶犯罪1651人、起诉1742人。推动“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发现并移送“关系网”“保护伞”线索674件,起诉“保护伞”25人,直接立案侦查“保护伞”1人。精准摧毁黑恶势力经济基础,提出财产刑量刑建议92件,涉案金额6.3亿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以案促治提出检察建议158份,100%回复、整改,让黑恶势力在各行业无处生根。
疫情防控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批捕涉疫犯罪44人、起诉77人;化解涉疫矛盾纠纷17起;立案办理防疫物资监管、医疗废物处置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7件;组织800余名检察人员一线参与社区防控,助力疫情期间联防联控。5年来,全市检察机关围绕“六稳”“六保”,突出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批捕侵权犯罪288人、起诉352人;起诉制售假药劣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104人,立案办理食药安全领域等公益诉讼案件1482件,针对网络外卖、农贸市场、校园供餐等食品安全问题制发检察建议724件。
全市检察机关依法起诉高空抛物犯罪4人,为出行架起“空中”安全网。开展道路窨井盖问题专项整治,联合住建、城管等部门消除窨井盖安全隐患6.8万余起。起诉侵害未成年人犯罪1209人,对主观恶性大、后果严重的涉罪未成年人起诉2824人,对情节轻微、初犯偶犯的从宽处理,不起诉和附条件不起诉1254人。派选177名检察官担任中小学法制副校长。
全市检察机关依法严惩贪污侵占、截留挪用扶贫惠农、救灾救济资金等犯罪279人,建立扶贫领域涉案财物快速返还机制,为814人发放救助金1700余万元。为劳动者依法“撑腰”,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29人,为6805名农民工追回劳动收入1.4亿元。
全市检察机关推广“双语检察官”办案模式,向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听得懂、能理解、易接受的检查服务,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民事、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办理相关案件102件及时更新司法理念,对认罪认罚、轻型犯罪等依法从宽,不批捕6552人,不起诉5913人,认罪认罚从宽使用率89%,量刑建议采纳率98%,一审服判率99%,最大限度节约司法资源,减少社会对抗。
2017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有26个案件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27个案件被评为全省精品案例,全市检察机关158个集体、487名个人获市级以上表彰。
2022年,全市检察机关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省十一次党代会、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检察自觉全面履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职责使命,当好全省检察工作排头兵,打造具有省会特色的检察品牌,为昆明全力开创生态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新局面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