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2021年昆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2.5亿元 疫苗全程接种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昆明信息港    01-25 18:32:25

1月25日下午14时,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佳晨代表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昆明市2021年及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的工作。报告指出,2021年,昆明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安全和发展,经济健康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2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9.1亿元、增长5.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和1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6.4亿元、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0.2%。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报告指出,2021年,昆明市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科学精准,核酸检测能力持续提升。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6.9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迅速果断、有序有效处置呈贡、安宁突发疫情。

“六稳”工作扎实推进、“六保”任务有效落实,安排32亿元政策配套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率先在全省推出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服务,为3万户单位核发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金1.2亿元,稳定就业岗位75.5万个。全面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新增市场主体18.8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00万户。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172亿元,额度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先导(昆明)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巫家坝中央公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昆明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投入使用,入选国家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发布特色夜间消费地图,组织开展新零售、汽车、成品油、家电等促销活动,投放4000万元消费券,大力培育线上消费,云纺电子商务产业园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公园1903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区。建立13个重点产业“链长制”,设立75.6亿元产业发展基金,云内动力、铁建高新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G20发动机下线投产,生物所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上市,闻泰科技昆明智能制造产业园建成投产。云南裕能磷酸铁锂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规模以上工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2%,新动能不断增强。

滇池保护治理扎实有力

2021年,昆明扎实推进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累计拆除建筑物102万平方米。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的实施意见》,“两线”划定形成初步成果。“环湖造城、环湖布局”观念得以改变。全面推进“湖泊革命”,滇池绿道贯通34.05公里。亚洲象北迁妥善安置,人象平安,和谐共生,“象”往昆明,全球关注。

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昆明市扎实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十大工程”,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不断改善。地铁5号线实现“三通”。菊花村公交枢纽匝道、滇缅大道快速路一期等工程加快推进。持续实施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拆除城区216个路口导流岛,交通信号灯联网率达86.1%,治理拥堵点63处,主城区日均行车速度、高峰时段平均车速分别提升6.8%、5.1%。构建洪涝模型及防汛智能预警系统,整改淹水点18处。完成50个市容环境提质提升项目,15条美丽示范大街、33条花树街道、62条城市道路焕然一新,100组立体花坛成为网红打卡点。翠湖慢行跑道开放,新增绿地208公顷,建成海绵城市20平方公里。

爱国卫生“7+1”专项行动深入开展,累计建成洗手台1万余座,率先在全省实现城区餐饮单位全达标,五华区、安宁市等8个县(市)区获省级通报表扬。完成改造老旧小区338个,整治拆除各类违法违规建筑1511.93万平方米。五华区南强街街区成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加快“城市大脑”建设,一部手机i昆明正式上线,为市民提供便民服务,打造昆明城市线上新名片。

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

昆明市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牵头构建“跨省通办”合作机制,办理“跨省通办”事项800余万件,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位列全国第11位,较去年提升6位。制定实施全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行动方案,4个指标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示范引领典型案例,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进步较快的城市、2021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26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企业进入云南省民营企业百强,新增贝泰妮、神农农业、生物谷3家民营上市公司。“五个一百”招商行动扎实推进,与上海临港集团、伊利乳业等329个企业签约,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6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7.5亿美元。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实现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出台科技创新17条,首批3个云南实验室全部落地昆明,张文宏、周德敏等一批专家工作站揭牌,新增刘永定、陈景2个院士工作站。新建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成立昆明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400家,比去年增长80%,专利授权量达2.6万件。

圆满完成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服务保障工作,扶荔宫、宝丰湿地成为展示昆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靓丽名片。《昆明宣言》、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举世瞩目,在世界舞台上惊艳亮相,不断提升昆明国际影响力。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全市创新探索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实施394个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8.6万户脱贫户“双绑”覆盖率达81%,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15.69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脱贫群众实现持续增收。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52.7万亩,实现粮食生产104万吨,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建成21.87万亩高标准农田。烤烟生产高质量发展成效初显,烟叶税首破5亿元大关。96个品牌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牌”目录,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20个。在全省率先开办“农民业校”。

昆明开展“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实现行政村人才支持服务全覆盖。干部回乡规划工作全面展开,完成5个专项方案和50%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效。宜良“68道拐”公路入选交通部“最具人气的路”名单,禄劝县轿子雪山天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成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石林县荣获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富民县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嵩明县成为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县,晋宁区农村土地二轮延包试点获全国推广。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昆明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供有效就业岗位17.33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7.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6%。实施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专项行动,新建成110所公办幼儿园,公费学位占比由2020年的29.2%提升到52%。晋级升等省一级示范幼儿园7所、一级高(完)中3所,高中教育质量接近西部城市先进水平。“双减”工作稳妥推进,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388个。试运行308条“校园公交专线”,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得到市民好评。在110个城市公共教育满意度监测中排名第2。

全市中心卫生院100%成为“云南甲级乡镇卫生院”。官渡区石虎关社区等4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连续提高,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分配公共租赁住房14.4万套,43.2万困难群众搬进新居。68个烂尾项目有序重启,回应了群众诉求,维护了群众利益。昆明公共服务满意度位居全国第4位,其中公共事业领域满意度荣登榜首。第四轮禁毒和防艾工作圆满收官。“雪亮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数、损失额持续下降。信访维稳、安全生产总体稳定。与普洱等4州市签订共创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框架协议。停车泊位建设、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等10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

报告指出,五年来,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举措,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面小康取得决定性胜利

昆明打出“七个一批”和10项攻坚措施“组合拳”,9.58万户35.0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迈过5000亿元、6000亿元、7000亿元3个台阶。官渡区、五华区、盘龙区GDP先后迈过1000亿元台阶,高新区、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上2000亿元,安宁市连续3年上榜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高新区成为首批“两业融合”试点,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

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昆明市落实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部署要求,大数据、大旅游、大文创、大健康等重点产业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石油安宁炼化项目建成投产,彻底改写云南“缺油少气”的历史。微显示器量产,服务器、电脑终端、5G手机实现昆明造。“三整车一中心”投产运营,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实现“零”突破。生物医药发展势头强劲,赛诺制药、沃森生物等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旅游革命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生机勃勃,欢乐世界、融创文旅城等文旅项目建成运营,昆明从旅游中转站逐步转变为旅游目的地。物流、金融、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入选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对外开放格局取得新拓展

昆蓉欧、中亚、中越国际班列稳定运行,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承载城市,成为全国第四个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窗口”不断增多,进出口总额从66.13亿美元提高到265.7亿美元。与60多个国家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金融双向开放走深走实。南博会、农博会、旅交会和上合马拉松等成为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缔结友城累计47座,国际化水平日趋提升。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突破

财税国企等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形成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的“昆明样本”、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的“昆明模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昆明示范”、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的“昆明探索”,“一网四中心”建设、政务“七办”服务等多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荣获“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和“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城市”称号。

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主城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5位。滇池全湖水质从V类提升到IV类,阳宗海水质稳定保持Ⅲ类,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石林县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经开区创建为国家绿色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完成森林草原生态修复282.9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3.48个百分点,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建成滇池环湖生态带8900亩,彩鹮、滇池金线鲃、海菜花等珍稀物种再现滇池。

基础设施实现大跨越

长水国际机场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亚欧的国际航空枢纽。渝昆高铁动工建设,沪昆、桂昆、昆玉等高铁建成运营。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轨道交通线路从2条增至5条,总运营里程从47.3公里增加到139.4公里,全面讲入成网运营阶段,成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创建示范市。新基建扎实推进,建成5G基站2万个,充电站848座,充电桩5.28万枪,换电站14座。乌东德、白高滩水电站投产发电。柴石滩水库灌区、滇中引水一期等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00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成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

城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呈贡新区发展全面提速,五华区西北新城、盘龙区北部山水新城、官渡区巫家坝等重点片区建设初具雏形,建成区面积由2016年的414平方公里扩大到430平方公里。翠湖周边历史文化片区改造提升初见成效,南强街、官渡古镇、昆明老街等修复开放,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不断擦亮。美丽县城、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创建有序推进,满城春色关不住,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景象随处可见。农贸市场华丽转身、市容环境干净整洁、服务窗口高效便民,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成效,成功创建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连续三年上榜央视“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

市区融合发展成效显著

市区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规划共绘、基础共联、资源共享、产业共兴、环境共建全面推进,滇中新区实现“五年大跨越”的目标,全省经济重要增长极的作用不断显现,地区生产总值从568亿元增加到929亿元,增长了1.5倍多。

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

昆明市连续5年将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3%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36739元、12555元增至52523元、19507元。“三名”工程成效显著,先后引进清华附中等23所名校来昆合作办校32所,新增和拓展优质学位26万余个,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医共体、医联体稳步推进,云南阜外心血管医院建成运营,3个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呈贡医院试运营。新增3家三甲医院,2家县级医院晋升为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全达标,看病难得到缓解。人均期望寿命从78.96岁提高到80.04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4岁。

平安昆明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三年目标圆满完成,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不断提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两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艾滋病防控“三个90%”目标的省会城市。工青妇、红十字会、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安全、国防动员、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史志、港澳台侨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与此同时,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市本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压缩近7成。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开展重点工作常态化跟踪审计。持续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昆明信息港 记者上官艳君)

T4

点击进入专题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