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百姓故事 | 云南禄丰:匠心传承 “笙”生不息
禄丰市融媒体中心    02-11 15:04:02

张建华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他手中制作出来的芦笙音质圆润、做工精湛,素雅光滑,玲珑精巧。在张建华的精心制作下,一根竹管、一块木头、一片黄铜,变成了笙管、笙斗、簧片。在现代工艺流行的今天,张家三代人依然坚持着手工制作芦笙,他们还大胆运用其他材料,制作不同材质的芦笙,以此来吸引苗族同胞学习芦笙演奏。

“再往下磨一点,音不对”。在亦师亦父的张建华的指导下,张敬斌对初装好簧片的竹管边吹边试着磋磨簧舌,这是芦笙制作很关键的一步。芦笙制作的工序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小块黄铜片的制作,每根笙管音高完全取决于簧舌的厚薄,簧片的质量决定着芦笙的质量,也是衡量一个芦笙匠人技术是否合格的重要依据。

有着40多年芦笙制作经验的张建华,能够用耳朵直接分辨出簧片安装的位置、厚薄程度是否合适,发出的音质是否纯正。“还要再磨一点”。张敬斌就这样在师傅的指点下,边吹、边试、边磨,一遍遍重复着竹管簧片的制作。

家族中年轻的孙辈们看见张建华师徒俩摆开工具制作芦笙,也纷纷凑拢了过来,张建华就从最简单的技艺教他们,一个用凿子对着模型凿竹子内膛,一个用锉刀锉削竹子毛刺,看似简单的制作却是最考验耐心定力。

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一般是通过传承人将其所掌握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手把手,一代传授给一代的,过去很少有文字资料记载和留存。现如今,很多地方都用现代乐器和音响设备来代替苗族的传统芦笙音乐,用苗族芦笙现场吹奏和表演的场面越来越少,因此,芦笙制作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人愿意学习芦笙制作,能熟练制作芦笙的匠人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这些古老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我是从20岁开始学做芦笙的,现在楚雄州做芦笙的人很少了,年轻人都去打工了,这是对于我们芦笙制作工艺传承的一个重大考验。”苗族传统芦笙制作传承人张建华说。

为了能吸引更多人来学做芦笙,让芦笙制作技艺代代传承下去,张建华积极参与州、市、镇举办的文化节,将芦笙制作技艺进行展示,带领芦笙文艺队参加传统芦笙吹奏表演,还在家乡开设苗族传统芦笙制作培训班,进行现场授课。

一把把芦笙承载着苗族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一首首芦笙曲调诉说着千百年来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风土人情。数十年来,张建华保持匠心,将这份芦笙制作技艺手手相传,让这份指尖技艺“笙”生不息。

编辑:姚仲恒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