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万亩草山增绿 循环经济生金
云南日报    03-05 09:14:04

743d0add-0732-4224-aab0-c49c96f2c30d

马鸣乡万亩草山

草长莺飞二月天,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已是满目绿色,万亩草山随风起伏,如碧波荡漾。新楼房村村民赵金寿一大早就赶着牛儿进田吃草,“这种草口感很好,牛非常喜欢吃。”赵金寿说,被牛吃过的草会在3个月后长出来,几乎不用打理。

马鸣乡历来就有种植牧草的传统,万亩草山不仅为当地养殖业带来了原料,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云南的土壤、气候等条件比较适合牧草种植,大部分种植的牧草品种仍有提升空间。为此,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学家刘锡葵与昆明碧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利用象草与本土牧草狼尾草进行杂交选育后代,选育出新型牧草品种——“狼牧一号”。

2016年,“狼牧一号”开始实地栽培;2018年,马鸣乡万亩草山正式试种。“经过3年多的田间试验,饲草根系已经牢牢扎进土地,成熟期的饲草一年可以收割7次至8次,亩产量可达20吨以上,如在无霜地区种植,年亩产量可达50吨。”昆明碧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彦斌介绍,“在培育期间,我们还开展了配套养殖。依托新型饲草,养殖了羊、鸡、鸭、鹅、鱼等,再使用动物发酵后的粪便改良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形成真正的循环农业模式。”

看好发展前景,赵金寿成为了该村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以前,我们种玉米、蔬菜等作物,需要精耕细作,但是家里人手又不够,土地也只能流转给合作社。种植的饲料跟不上,养牛那些就想都不敢想了。”赵金寿说。看到商机后,赵金寿立即购买了3头西门塔牛,并腾出3亩土地种植“狼牧一号”。如今,他家又添了两头小牛,“3亩饲草地作为补充饲料绰绰有余,饲料成本也降低了60%。这种饲草好管理、不费工,比种玉米收入还高,今年,我打算再买几头牛,扩大饲草的种植面积。”赵金寿盘算着未来。

“经过10多年的研发和改良,‘狼牧一号’已经具备生根快、产量高、营养好、耐刈割等特性,一次种植可采收28年以上。”刘锡葵介绍,“狼牧一号”作为青饲料,广泛适用于食草性牲畜、禽类、鱼类的同时,还可调制成草粉,大幅度降低颗粒饲料的制作成本。“云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山多平地少的地理条件均符合种植要求,此外,该牧草根系发达、分蘖迅速,在获得收益的同时,还可绿化荒山、减少水土流失,真正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今后,除了向当地农户大面积推广种植、帮助农民增收外,还可利用好饲草保水固土的属性,将其推广到石漠化、矿山生态修复地区。”

(云南日报 记者王丹)

编辑:马兴亮    责任编辑:上官艳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