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云南将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医疗健康服务辐射中心、特色鲜明的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活力迸发的健康服务业开放创新试验区、业态多元的健康产业协同发展高地。
《规划》提出,到2025年,健康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健康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00亿元左右,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以上,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争创1—2个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同步创建一批省级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打造10个业态集聚、特色鲜明的省级健康产业示范区;初步形成富有竞争力和更具吸引力的医疗旅游体系和跨境健康服务体系,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
构建“一核、六区、四带”的健康服务业总体布局
为达成上述目标,《规划》指出,坚持“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结合健康服务业发展态势和地域特色,着力构建“一核、六区、四带”的健康服务业总体布局。
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健康产品制造中心、候鸟式养生养老中心、高端医疗服务中心、高原健体运动中心、民族健康文化中心”六大中心的战略定位,按照“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结合大旅游、大文创,发展大健康”的整体思路,全力推进滇中(昆明、玉溪、楚雄)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的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国际健康医疗城,打造全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核心,统筹协同滇东北、滇东、滇西、滇南等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的资源配置,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依托滇东北、滇东、滇南、滇西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德宏、西双版纳2个重点边境区域,打造滇东北、滇东、滇西、滇南四大健康医疗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滇西、滇南两大边境健康医疗服务辐射区。重点发展高端健康医疗服务,带动健康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融合集聚,形成对全省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和对南亚东南亚健康医疗服务的辐射发展格局。
同时,围绕“医、药、学、康、养、旅、智”等重点领域,以我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滇西旅游环线、澜沧江沿岸休闲旅游示范区、昆玉红旅游文化带、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为基底,推进大滇西健康旅游发展带、澜沧江沿岸健康休闲示范带、昆玉红文化颐养旅居带、沿边跨境健康服务开放辐射带四带联动发展,将重要景点、重大康养基地和系列文化、运动等综合体串珠成链,建设国际康养旅游示范区。
建设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提升跨境医疗服务辐射能力
《规划》强调,要加快推进中日友好医院云南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加强衔接汇报,力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云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云南医院纳入国家试点。加快滇东北、滇东、滇南、滇西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推动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向州、市扩容下沉。支持县级公立医院创建胸痛、创伤、卒中、孕产妇、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和综合医疗服务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批高水平、个性化的社会办医机构。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医疗卫生和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主动融入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及其他公共卫生领域、传统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服务资源,支持昆明、红河、德宏片区优质医疗资源联合组建国际诊疗保健合作中心联盟,建设国际健康体检和管理中心。对接国际医疗标准,支持省内医疗卫生机构走出去,发展跨境医疗服务。推动“滇老卫生健康共同体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与越南(重点是北部省、市)医院间对口合作,落实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扩展中国援乌干达医疗队工作领域。
此外,《规划》还指出,到2025年将建设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领域的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6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30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4个。支持新建、改建和扩建医疗、科研、教学、成果转化中心等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相关健康服务业发展,打造一批集“医、药、学、康、养、旅、智”为一体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将现有数字医疗与AR、5G、互联网、三维重建、3D打印有机融合的技术用于健康服务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推动开展导医、预约、咨询、指导、随访、监测、延续护理等在线健康管理服务。加快开发与健康服务紧密相关的健康管理、高端医疗、创新疗法、先进检查检验、高值医疗器械利用等方面的健康保险产品,力争到2025年,全省商业健康保险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昆明信息港 实习记者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