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厅就餐,市民主动践行“光盘行动”,使用公筷公勺成了新风尚;在学校,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激励着青少年健康成长;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让居民的幸福感“升级”;“春城绿”“昆明蓝”“四季花”已是昆明最靓丽的名片……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昆明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有力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让文明底色更靓、成色更足。
擦亮文明底色 让生活更美好
吃完早餐下楼,顺便把垃圾带到小区的垃圾房扔掉;沿着干净整洁的步道散步,到小区的公共健身设施锻炼身体;午休后,坐在新装的椅子上与邻居聊聊天、晒晒太阳……这是家住呈贡区龙城街道老政府小区刘沛如今的退休生活。
老政府小区建成年代早,存在大门老旧、无规划停车位、电线杂乱、路灯破损、无休闲活动区域及公共健身设施等问题。创文工作开展以来,龙城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征求改造意见,并根据相关政策研究改造可行性方案。经过半年多的改造,小区旧貌换新颜,房屋外立面焕然一新,车辆停放井然有序,庭院内鸟语花香,邻里间问候闲聊,幼童嬉戏玩闹,绘就了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新画卷。
小市场大民生,农贸市场关系着百姓的“菜篮子”,不仅是体现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更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现在的北市区和平村海鲜生鲜市场(国福店)有着让人愉悦的购物环境:宽敞明亮的市场按功能划分为蔬菜、肉类、水产冻品类等不同区域,摊位整齐划一、货品摆放有序、地面干净整洁,商户和市民都按规范佩戴口罩,市场里一派忙碌有序的景象。
借着创文的“东风”,昆明多个农贸市场进行了改造升级,环境发生改变,一个个标准化农贸市场投入使用。自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启动以来,昆明市每年安排1亿元,对主城区农贸市场实施硬件提档、管理升级,截至目前,共改造提升集贸市场194家。
文明成为最美的风景
昆明市第三届市民文明巡访团自成立以来,通过开展日常、集中、专项巡访活动,发现不文明问题,劝导不文明行为,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截至目前,登记在册巡访团成员168人,开展巡访活动23场次,累计参与巡访志愿者269人次,累计巡访时长927小时,通过“网格昆明”微信公众号反馈并解决问题267件。
现在,昆明城区各主干道路口交通井然有序、“礼让斑马线”蔚然成风、大街小巷的路面鲜见烟头纸屑、路边车辆停放有序、临街建筑物外立面光鲜整洁,不仅如此,不文明养犬现象也大大减少。
广泛弘扬正能量
文明城市建设离不开市民的努力,他们既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
在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长效常态开展的同时,昆明市扎实有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今年3月5日下午,参加完北京冬残奥会火炬传递仪式的张顺东返回昆明。“我希望传递火炬的同时,也能将光和热传递给更多残疾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顺东如是说。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故事感动了身边所有人,他们找到了生命的支点,成为时代的榜样和楷模。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在昆明市开展道德模范、先进典型推荐评选工作中被大众关注,曾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文明家庭、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全国最美家庭、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云南省道德模范、云岭楷模等称号。
“昆明好人馆”开馆以来,通过展现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全国、省、市级道德模范和好人,进一步树立好人好报、德行天下的价值导向,打造“好人之城 德润春城”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品质,成为昆明市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爱敬诚善”正能量的宣传新阵地。
云子棋院、滇派内画艺术传习馆、古渡梨园滇剧花灯传习馆……在官渡区,各类博物馆、非遗传习馆成为全区乃至昆明市各中小学开展科普研学、春游实践等活动的好去处。调解居民矛盾、帮助困难邻居、维护社区卫生、制止不文明行为、进行垃圾分类……在西山区,永兴志愿“帮帮团”每天都活跃在社区,及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成为一股温暖的正能量。
如今,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变化在小区里、生活中随处可见,“做文明人、行文明事”正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追求和行动,文明之花正在春城大地绚丽绽放。 (昆明日报 记者陈思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