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你遇到的消费潜规则有哪些?这份消费指南请查收
昆明信息港    03-30 08:33:32

老年保健品宣称“包治百病”、预付卡消费后商家消失……消费与维权是市民朋友关注的话题,在生活中你是否遇到消费潜规则?如何防范消费“诈骗”并合法维权?结合近年来的消费热点,省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系列消费提示,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一份“消费指南”。

警惕“包治百病”等虚假宣传

近年来,老年人消费成为消费维权的难点,云南省消费者协会梳理了出现频次较高的老年人消费陷阱。

保健品购买要理性,不法商家夸大保健品宣传功效,宣称能够“包治百病”“药到病除”。免费承诺别轻信,看似“便宜”,实则常常是商家无法兑现承诺的消费陷阱。

专家忽悠不上当,这些头衔众多的所谓专家,只是换了一张皮的销售人员。低价“体验”要当心,一些美容、保健机构常打着免费体验、低价促销的幌子吸引老年人进店体验,部分商家常以赊销或店员垫付的方式诱使老人办理预付费卡。

网购产品要留心,一些不法商家对老年消费者埋下网络陷阱,虚假促销、以次充好。投资理财要谨慎,不法商家瞄准老年人的退休金与养老金,捏造虚假金融项目,抛出高利率诱惑。

云南省消费者协会提醒老年消费群体,购保健食品要通过正规渠道,最好选择知名度高、信誉度好的商家,切忌通过非法途径购买,并注意辨别产品真伪。面对低价、特别是“免费XX”等促销活动,不要盲目贪图小便宜。面对专家宣传,要认清专家资质,不盲听盲信。如需就医或者咨询,要选择正规的医院就医。网购商品或理财投资时,要选择正规的大型平台。面对大额支出,及时和家人、子女沟通,不要轻易点开不认识的链接,不要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如果遇到任何问题,要及时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当心校外培训“预付卡”消费风险

12315热线中,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用后“跑路”的案例不少。昆明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要当心校外培训“预付卡”消费风险。

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要确认其是否具有相应的办学资质,取得办学许可,查看经营地与营业执照是否一致,确认授课教师是否具有任教资格。培训机构推出的预付消费优惠,要选择适合的消费额度、理性充值,索要与培训机构名称一致的正规发票,留存合同、付款收据、发票、交易记录和商家宣传资料等证据。一旦遇到消费问题,应及时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教育管理机构等反映,或向公安机关报案。

购买进口冷链食品要“扫一扫”

疫情期间,昆明市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健康安全理性消费。

要养成健康安全饮食习惯,到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店铺、商场、超市购买品质良好的食材,自觉抵制活禽交易行为。在食堂就餐应尽量自备餐具,如需在外就餐,应选择证照齐全、环境干净卫生、通风较好、经营管理符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的餐馆。就餐前做好个人手部清洁和消毒,采取分餐制或使用公勺公筷,不与非同行顾客同桌就餐。

选购进口冷链食品应选择正规的超市或市场,同时认准“云智溯”追溯码,通过手机“扫一扫”,查询货品的海关报关单、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证明、消毒证明、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等相关信息。选购时尽量避免徒手直接接触食品表面,烹饪冷链食品一定要烧熟煮透,避免生吃或半生吃。手部接触公共区域物体表面或处理冷冻食品、快递后,及时进行消毒。

要按实际需求购买商品,避免因冲动而购买一些不适用或暂时不需要的商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口罩、消毒液等防护产品,注意查看标识标签,留意生产日期。网购时选择有经营资质、信誉度较高的电商平台或商家,如遇到消费问题,可及时拨打12315热线反映。(昆明信息港 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编辑:姚仲恒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