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发3年多,对各行各业都有干扰,这其中,旅游业是受打击最大的行业之一,尤其是旅游业在地方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的省市。
各级政府都在想方设法克服疫情带来的影响,帮助行业和从业者度过难关。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的2022年稳增长32条政策措施中,第22条是讲旅游行业的:支持旅游业加快升级和市场恢复。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对年度实际完成投资2亿元以上的重大文旅项目,由省财政按照完成投资额的3%给予奖励;对成功创建国家5A级、4A级旅游景区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奖励;对评定为甲级旅游民宿的主体予以一次性最高15万元奖励;对新开发具有云南特色文化元素且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旅游商品的,给予一次性研发设计20万元补助;对创作歌舞艺术精品或高品质大型演艺节目的,视情况给予奖励。允许暂退80%保证金的旅行社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2年12月31日。通过线上旅游平台分期分批发放“文旅消费券”,以电子油票方式对入滇自驾游客给予补助。抓紧出台加大支持旅游业恢复助企纾困解难的政策措施。
政策利好,恰逢春暖花开,旅游行业正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3月以来,全国多地暴发零散疫情,再次给旅游业带来冲击。怎么办?消极等待肯定不对,不如夯实基础,谋划未来。怎么做?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云南代表团很多代表、委员结合云南发展实际,对云南旅游业发展作出的一系列思考和讨论,非常深入也很难得,值得从业者思考和实践。比如,全国人大代表姜建萍提出,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构建多样化的本地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以科技赋能为保障,提升旅游管理和营销效率。景区可根据不同属性,建立完善与之配套的线上线下立体化景区运作经营系统,实现线上线下功能互补及互动,成为功能齐全的新型智慧经营管理景区,不断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拉玛·兴高则建议,加大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云南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支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特色旅游,促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等业态相融合,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
当前的旅游行业,已经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比如说,旅游者过去大多是走马观花似的“观光”,现在则需要更多沉浸式“体验”,个性游、深度游大行其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上述两位代表对云南旅游业的建议可谓一语中的。我们的旅游行业从业者不妨思考一下,我们的产品规划、营销手段、服务能力是否适应了当前旅游新业态的要求。
按照规划,到2025年,云南旅游业要实现年收入超2万亿元。任重道远,还好,我们有利好政策加持,有很多有识之士的点拨和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疫情导致的短期“闭关”并不可怕,静下心来,吃透政策,思考和谋划产品、营销和服务,待到疫情消散,我们旅游从业者才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准备好了。(评论员 彭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