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云南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昆明信息港    04-08 17:11:44

为加强云南省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推动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4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云南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文物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云南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润滇”、增强民族凝聚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将走出一条符合云南省情、富有云南特点,在西南地区具有示范意义的文物保护利用模式,为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文物资源保护和管理 促进科技创新工作开展

为完成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要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单位认定,并适时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云南文物资源目录,推进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工作机制。健全珍贵文物藏品档案,完善征集、登记、定级和退出机制。实施文物“平安工程”,结合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文物安全设施建设,开展文物建筑火灾隐患整治。

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文物科技保护、考古勘探发掘、博物馆展览设计布展、文物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应用研发工作,促进文物保护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推进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完善藏品数据库,加大基础数据开发力度。建设“文游云南”数字开放平台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体验馆,实现不可移动文物沉浸式体验和文物藏品在线展示。

进一步发展数字考古 实施濒危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

《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强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字考古,实现从信息采集、数据管理、综合分析、研究展示等全流程数字化与传统考古方法的融合。同时,围绕“人类起源与旧石器考古”、“云南青铜时代考古”及“南诏大理考古”、“丝绸之路南亚廊道”等重点考古研究领域,深入开展古人类和现代人类起源、云南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谱系与聚落形态、汉晋至南诏大理时期的古代城址、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云南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的贡献等重大学术课题研究,

对不可移动文物开展预防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工作,重点开展石窟寺、石刻、壁画和桥梁文物的监测,重点实施濒危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在实施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建设中,禁止大拆大建、拆真建假、以假乱真、砍伐老树、搬空原住民,并开展建设项目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专项评估。加快推进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善丽江古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与巡查监管衔接制度,加快有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在保护传承中运用革命文物 在创新驱动下创造文物价值

《实施方案》强调,要持续开展全省革命文物资源调查摸底,确保重要革命文物应登尽登。统筹推进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文山州左右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滇西抗战史迹、西南联大旧址等为重点的革命文物系统保护与综合利用。开展革命纪念类博物馆集群建设,提升革命纪念类备案博物馆、纪念馆的展示水平和服务质量。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展览计划”,支持举办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系列专题展览。

同时,文物资源要活化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打造“古滇文化”、“南诏大理文化”、“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茶马古道”、“滇越铁路”、“西南联大”、“滇西抗战”、“聂耳和国歌”等文博品牌,推动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培育以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为支撑的“文物考古游”系列研学旅游路线,推出生物多样性主题博物馆、民族文化多样性主题博物馆和红军长征主题博物馆参观线路。支持云南省博物馆、云南陆军讲武堂博物馆发挥国家文创试点作用,打造文化创意品牌。

此外,还要持续开展与东南亚国家的文物保护与区域考古合作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推广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家层面开展东南亚国家的援外文物保护工作。整合各方力量,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创新文物国际交流方式,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多语种文物信息传播。

在文物人才培养方面,制定《云南省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推进文博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并依托“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以及“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强我省文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昆明信息港 记者王奕然)

编辑:孙红亮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