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王奕然 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十四五”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全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全社会防范和应对处置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力争基本实现全省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防灾减灾救灾新格局。
具体目标为,健全防灾减灾救灾法治体系,持续提升法治化水平,进一步优化完善全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在自然灾害易发多发的县、市、区及乡镇(街道),实现避难场所全覆盖。进一步提升灾害救助能力,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在灾害发生后10小时以内得到有效救助。
积极创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和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基层治理水平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高。每个城乡社区(村)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高于2%。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巨灾保险取得新发展。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与周边地区防灾减灾救灾交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好国家交给云南的防灾减灾救灾国际交流合作任务。
同时,也对“十四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主要指标做出了规定。《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将控制在3.5(包括)以下,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将控制在3万(包括)以下,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将控制在1.5%(包括)以下,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将达到或超过90%以上,全省掌握应急逃生救护基本技能的人口比例将达到或超过2%以上,每个城乡社区(存)配备1名灾害信息员,受灾群众将在10小时以内得到基本生活救助。
为达成上述目标,《规划》提出,要构建集态势感知、风险评估、分析预判、灾害预警、指挥调度等功能为一体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并建立健全省、州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实现各级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与应急指挥平台数据对接,推动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快速、精准、有效发布。
同时,全面提升防汛抗旱的指挥决策能力、抢险救援能力、科技支撑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统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等重要生命线安全系统建设及改扩建工作,改造重点防洪城市排涝和应急抢险设施,提高学校、医院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实施地震易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房屋抗震加固。加强防火阻隔带建设,提升全省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强化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化支撑保障,持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
在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方面,将在滇中、滇东北、滇南、滇西等重点地区建设省级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形成纵向有国家、省、州市、县、乡五级救援力量,横向有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跨区域联动救援的立体救援格局。优化消防救援站点布局,采取消防站建设“1+N”模式(中心站+卫星站),因地制宜建成以特勤消防救援站或普通消防救援站为中心、普通消防救援站或小型消防救援站为辐射的覆盖网络。提升森林消防装备科技化和体系化水平,推进省森林消防总队特勤大队综合救援基地建设;发展多层次应急救援航空力量,完善航空救援协调机制,提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在救灾物资保障方面,《规划》强调,要建设省级综合应急救灾物资保障基地,提升省级综合应急保障能力。构建全省统一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平台,将分散在省直有关部门中重要物资的存储、轮换及调用信息整合到统一的数字平台上,形成应急救灾物资管理“一张图”。同时,建立重特大灾害应急响应现场指挥部后勤保障机制,确保灾害发生后10小时以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为国家和省应急响应现场指挥部提供灾后72小时的后勤保障。
此外,《规划》还对发展数字化防灾减灾救灾工程作出要求,要建成纵向覆盖省、州市、县三级,横向连接有关单位,前端到突发事件救援现场,融合应急值守、监测预警、指挥调度、视频会商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指挥数字平台。把安全应急深度嵌入“城市大脑”建设工程,充分利用数据资源进行灾害风险的智能分析研判、科学应急处置、预警全域发布,推动城市灾害治理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城市抵御灾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