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加强村干部管理激励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日前印发,《规定》要求,县、乡党委加大村级后备力量建设力度,注重优化村干部队伍年龄、性别、民族和学历等结构,每个村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中培养储备2—3名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作为村级后备力量。
乡村振兴,唯在得人。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是优化村级干部队伍结构的关键所在,也是筑牢基层人才基础、加快乡村振兴步伐的迫切要求。据了解,目前昆明市各县(市)区村级干部队伍不同程度存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和知识型、技术型人才偏少等问题。《规定》的出台,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建设,需用好用活政策,让人才力量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落实人才引进政策,需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要聚焦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扩大选人视野,把政治素质好、符合学历及年龄要求的人才充实到后备力量队伍中来。要坚持公道正派选人,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将人才选拔流程暴露在阳光下,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要实行“一村一策”,以优化村级队伍结构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引什么、缺乏什么选什么,在破解年龄老化问题上做减法,在优化学历结构和技术型人才力量上做加法,把后备力量的“杠杆作用”“调节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然而,人才进得来,还需干得好、留得住。“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要给后备人才搭建锻炼成长、释放潜能的舞台,结合后备人才年龄、学历、特长,按照人岗相适原则,将其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锻炼成长,推动后备力量密切联系群众、熟悉基层工作、增长才智才干。要抓住考核评价这个关键,打好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组合拳”,对后备力量履职情况跟踪问效,以考促学、以考导行、以考促改、以考显优,营造比学赶超的后备人才成长氛围。与此同时,按照“成熟一个、使用一个”的原则,待时机成熟,将群众公认、能力突出的后备力量选拔任用到村“两委”干部岗位上开展工作。
当然,推动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还需打破村级干部成长的“天花板”,严格落实“注重从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相关政策,激励村级干部扎根基层、敬业奉献,点亮村级干部的成长梦想,让村级干部岗位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馍馍”,引导优秀青年人才向农村汇聚,为全面加快昆明市乡村振兴步伐、当好全省乡村振兴工作“排头兵”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队伍保障。(掌上春城特约评论员 矣赵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