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登社区位于汤池街道北面,距离汤池街道1.5公里,南昆铁路、滇越铁路、G324国道均从禾登社区辖区内通过,交通便利。社区下辖禾登一村、禾登二村、上皂角村、下皂角村4个自然村。
禾登,一个有着光荣红色革命历史的社区
1940年8月,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云南省立昆华师范学校自昆明市城区疏散迁徙到汤池禾登村杨家祠堂就读,学校迁徙到禾登村后,昆华师范学校地下党员王炳文、孙林、祁文、方在光等在学校组建党支部,由王炳文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在校内组织学生自治会、学生会,通过壁报、歌咏、演讲等各种活动,宣传坚持抗日,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同时,组织学生代表向省教育厅请愿,撤换了反动校长张凤琪。并组织师生走上社会,通过开展歌咏活动,作政治形势演讲,广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
1941年2月,昆华师范学校迁回昆明,昆华师范学校党支部在汤池地区的宣传活动,鼓舞了汤池人民的抗日热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汤池开展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昆华师范学校党支部禾登村遗址列入了市级革命遗址目录。
禾登村革命遗址在禾登村杨氏祠堂,据祠内碑刻记载,祠堂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正厅左右为五级巡杖踏垛,杖头各有石狮一足,雕刻精美,保存完好。门窗无雕饰,硬山顶,青灰布瓦,无彩画、巡杖栏杆。油饰窗为绿色,其余为朱红色,圆形及八楞形柱基。杨氏宗祠建筑群布局结构保存完整,基本保持原风貌,且梁柱保存完整。二楼木质栏杆均保存完好,为不可多得、保存完整的民居建筑。
祠堂作为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浩荡,还是禾登村村民回忆的沉淀。202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对祠堂进行了修缮,拟于2022年7月修缮完成,届时将作为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保护利用。
禾登,也是一个拥有早期国营工厂的繁华社区
禾登社区地下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所以禾登社区的历史可以说与云南省国营可保煤矿是分不开的,早在1910年,可保煤矿就是一个拥有矿工2000多人的大型煤矿,村庄与煤矿相毗邻,煤矿与农村相融合,很多煤矿职工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国营煤矿,甚至他们的子女,也永远都记得在这里生活时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驻足在村内一处煤矿工人的老小区门前,依然可见来来往往的人群,有些是禾登本地土生土长的村民,有些是来自各地的煤矿退休工人,他们不分彼此,早已与禾登融为一体。
虽然现在煤矿已经停产,但有好多职工退休以后,仍然选择留在这里生活,只因为这里生活的便捷和这里纯朴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因为这里有他们几代人永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每天清晨,禾登的早市都是非常热闹的,几个村小组的村民都把自家种的新鲜蔬菜送到早市上,卖菜的是熟人,买菜的也是熟人,早市里呈现出一团和气自然其乐融融的景象。
“小时候,经常在放学的傍晚,我们会邀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沿着滇越铁路一直走到禾登村玩耍;在夏天的周末,从村后面的山上捡菌子到村里卖,用卖菌子的钱就可以在村内买米线吃。”“那时候禾登村的小卖铺有其他小卖铺没有的游戏机,其他地方买不到的小零食在这儿也可以买到。反正在我们眼里这个村就是比较先进,新奇的东西都是从这里发现的……”家住禾登村旁边可保村的一个小伙伴,在谈起那些年的童趣时,脸上依然显露着孩童般的顽皮。
禾登社区的村民还保留着手工做豆腐和腌制卤腐的传统,好多村民做豆腐的技艺都是一流的,而且近10户已形成老酱卤腐加工产业,凭借优质的品质和口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禾登的竹编也是当时享誉周边方圆几十公里的一大技艺,如今技艺还保留着、传承着。
走进村子,道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房屋整齐有序,据了解,这些房屋都是当年国营煤矿还在运营时统一规划建盖的,一转眼,多少年过去了,但历史的印记和新时代的繁荣依然交相辉映。
值得一提的是,禾登的人居环境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禾登社区的上皂角村已连续18年荣获省级“文明村”,市级“文明卫生村”的荣誉称号。
禾登,一个虽然身在农村,却拥有大城市远见和“大家闺秀”模样的小村,可以见得,禾登当年是何等的气质,禾登村民们的思想意识是何等的超前,不由得感叹一句:有国营工厂的村子,果然不一样啊!
村内,摆衣河两岸种着6500多棵垂柳,经过社区多年来长期坚持的河道维护治理,如今的河水依旧清澈见底,风景秀丽。
如今,家家户户又在门前种上了喜欢的、好看的花草,那和谐美好的情景,穿越了上个世纪的时光映入你的眼帘;那淡淡的花香,穿过空气来到你的鼻前,去闻、去听、去想,仿佛上辈子自己就是那儿的人。(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姜韬 柯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