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玫瑰种植规模化。资料图
鲜花饼里有昆明的味道。
“靠山吃山”,昆明人以花入馔的习俗由来已久,但由于食材保鲜时间、传统烹饪手段等限制,“吃花”的美好只有本地人能领略。
如今,一块小小的鲜花饼,层层酥皮包裹着绵香的玫瑰花瓣,让食花的乐趣走出昆明,成为全国各地都能品尝到的韵味。
从这个层面来说,鲜花饼已经成了昆明的城市印记和名片之一。
小点心 装进花香
昆明人最早吃玫瑰花主要的方法是制作玫瑰糖。
食用玫瑰花瓣摘下后阴干,散去水分后装起备用。红糖块用刀刮成糖粉,和玫瑰花瓣一起揉搓,再放入锅中蒸。等红糖粉与花瓣充分融合,一罐玫瑰糖就做好了。
玫瑰糖虽好,但一般用来做木瓜水或是烤饵块的调料,称不上色味俱佳,只留了些玫瑰的香甜。
真正让玫瑰成为主角的,是鲜花饼。经过一代代面点师傅的用心钻研,这一块小小的点心不仅包起了玫瑰的香,还留住了玫瑰的艳。
陈晓奶奶的70岁寿辰在下星期,奶奶早早就告诉她,生日那天最想吃的是鲜花饼,“就想尝尝鲜。”
为了奶奶这句话,陈晓最近都在向同事和朋友请教:哪家的鲜花饼好吃?得到的消息莫衷一是,有的说嘉华鲜花饼已经做成品牌,口味有保证;有的说冠生园最早开始做鲜花饼,味道正宗;有的说某家新晋网红烘焙工作室创新了鲜花饼的做法,口味独特。
最终,陈晓跑了4家店买了4份鲜花饼,拼成一份拿到奶奶寿宴上,让奶奶逐一品尝。令人倍感意外的是,奶奶没有吃出其中的不同,爸爸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原委:“你奶奶就是想再尝尝玫瑰花的香味,跟哪家做的没关系。”奶奶爱种花,以前住小院子,花坛里就种着玫瑰,采摘、做糖是奶奶每年必做的事。如今住到楼房里,种玫瑰不太方便,奶奶却始终没忘那玫瑰花的甜香,这一块小小的糕点,其实是奶奶对于从前的记忆。
味道的记忆可以延续很长时间,从昆明人对鲜花饼的热爱,可见一斑。
伴手礼 香飘城外
鲜花饼为人所知,得益于昆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国人自古就有带手信的习惯,昆明的特产却一直比较少。过桥米线好吃,带不走;菌子鲜美,应季限制太大。唯有鲜花饼,带着玫瑰的香味,走出昆明,成为全国爱花食客的新宠。
2020年云南省食用花卉种植19.3万亩,其中食用玫瑰种植面积最大,达9.5万亩,云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食用玫瑰加工原料供应地。业内人士估算云南鲜花饼年产量约2万吨。
说起鲜花饼,不得不提嘉华。自嘉华首家鲜花饼专卖店在昆明东寺街亮相以来,企业开始围绕鲜花饼构建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在已自建有千亩有机玫瑰园并获国家授权成立“滇式糕饼研究中心”的支撑下,嘉华食品开始了线下线上的扩张。从2014年起,嘉华相继在普洱、大理、昭通、红河、德宏建立分工厂,建设配套的生产基地,同时,大规模投入建设物流配送体系,保证产品的配送,线上先后入驻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目前,嘉华鲜花饼销量在天猫位列该品类第一。
有40年烘焙经验的面点大师说,鲜花饼的口感和品质不仅取决于产地花卉之优和时令季节,更与制作加工的精细息息相关。农历四月正是云南玫瑰花香之极,去蒂并将花瓣拆散,入砂糖轻揉,用蜂蜜留存花香且发酵,锁住了花香与新鲜。当然,高温烘焙会让花韵“减分”,而些许糯粉增稠花馅,多少还保留着鲜与香,才有鲜花饼扬名的“范”。
过去个体生产的方式,全手工的鲜花饼能满足家庭、家族、家乡小众市场的需求。如今人群流、商品流、信息流涌动下的商机,工业化生产顺势而生,围绕原料、工艺与流程的改革,鲜花饼的概念也就多元化了。
从曾经的佐食点心,到如今的手信首选,鲜花饼也正在经历转变。从传统的玫瑰馅到茉莉花馅,从酥皮到荞面皮,创新的鲜花饼迎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的需求,也成了昆明带有香味的名片。 (昆明日报 记者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