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凌晨,已连续多日下雨的上海,冷气袭人。2时20分,云南援沪医疗队队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的孙杨和队员们登上了前往上海市黄浦区开平路方舱医院(滇沪友谊舱)的大巴,准备上大夜班。
深夜的上海格外安静,一路无阻,大巴3时不到便抵达了方舱医院。孙杨从医生通道进入更衣间,在入舱工作人员登记表上签字后,认真进行手消,随后更换医用防护口罩、穿上防护服、套上鞋套靴套、医用面屏,最后戴上医用手套。感控监督员协助孙杨检查口罩的闭合性并确认穿戴效果后,3时20分,孙杨进入了方舱开始工作。
交接病历、整理药品、巡视病区、熟悉新收入舱病人情况,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病人们差不多都休息了,所有工作都要尽量少发出声音,保证大家的睡眠。”孙杨小心翼翼地工作着。
上午9时,工作了近5小时的孙杨准备下班。她整理好大夜班工作记录,从病区经过缓冲区,来到“一脱间”脱去防护服,又到“二脱间”脱下口罩和内层帽子,期间还进行了10多次手消。她的脸上,是口罩留下的深深压痕。
所有消杀流程结束后,孙杨和队员们坐上了回程大巴,到达驻地已是11时许。他们正好碰上另一班次的队员们,目光相遇,大家不约而同地举起右手相互鼓励。(云南日报上海专电 特派记者 黄兴能 陈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