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开展城市品质七大提升行动,持续优化扶荔宫、宝丰湿地、100组立体花坛,精心打造100个街心花园,整治提升100条背街小巷,提升60个地铁站点绿化景观……将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建设作为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工作。昆明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动力,把城市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坚持系统观念,齐抓共管,更好地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如今,滇池水质逐年向好,滇池全湖水质从Ⅴ类提升到Ⅳ类,滇池治理成效显著,备受肯定。报告指出,昆明市建成滇池环湖生态带8900亩,彩鹮、滇池金线鲃、海菜花等珍稀物种再现滇池。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昆明市湿地面积62452.53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8293.56公顷,湿地保护率69.43%,自然湿地保护率78.32%。
近年来,昆明市的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取得显著成效。但湿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依然存在,湿地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今年是实施《湿地保护法》的开局之年,以严密法治保护好湿地,需要坚持系统观念,齐抓共管。首先,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着眼,加强协同保护。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湿地保护、修复、管理有关工作,形成保护合力。其次,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合理利用。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合理有序开发利用。
湿地生态,已经成为昆明发展最动人的色彩,更融入了昆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湿地的多种功能,合理利用湿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才能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宝丰湿地集中展现了云南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也是昆明推进滇池保护治理、生态修复的一个缩影。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期间,向世界各地的参会人员展示了滇池保护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取得的成果,俨然成为一张名片。而绚丽多彩的“网红”滇池步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娱乐场,在此感受“面朝滇池、春暖花开”的愉悦,让市民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止于此,今年市两会期间,昆明市政协委员董明表示,“昆明丰富的湿地资源是天然的生态文明教育课堂……希望能够依托已建成的宝丰湿地等湿地公园将生态文明建设延伸至中小学生的教育,从而推动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
湿地生态不仅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更成为昆明城市发展的自然推力。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让市民充分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这座城市将更美好。(评论员 李冬雨 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