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60后”姐妹要创业
怒江大峡谷网    04-29 15:13:39

“想要哪种口味,慢慢挑。”“谢谢照顾生意,欢迎下次再来。”“哪里做得不好,请提出来,我们会改进。”......  对每一位进店的顾客和蔼得像对待自家人,这是店主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相较于选择在大好年华创业的年轻人,“60后”姐妹和永存、和永梅的创业就显得晚了很多,不过她们笃定:当一个人真正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时,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undefined

因为挂念退休后在弟弟身边颐养天年的老父亲,今年年初,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和永梅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县城来到州府六库看望老人,“原本想着给弟弟弟媳搭把手,但爸爸被他们一家照顾得很好,我基本插不上手。”在父亲身边的日子,闲来无事时,和永梅便想,能不能在六库找点事做,一来可以陪伴父亲,二来可以贴补家用。

彼时,恰逢在六库定居的三姐和永存伤愈后赋闲在家,听罢四妹和永梅的想法,姐妹俩一合计,觉得可以做点事来“打发时间”,同时让小日子过得“更有质量”。

undefined

然而,“做什么”成为摆在姐妹俩面前最现实的事,她们很清楚,这样的年纪,早已不适应“风风火火”“东奔西走”的节奏,“得考虑温和一点的行当才行。”和永存说。

在兰坪时,每到周末,和永梅都会去侄女的店里帮衬,“麻辣、烧烤、番茄、黄瓜、海苔,各种味道的土豆片都有,还有炸山药片、兰花豆、肉皮,喜欢吃的人也多。”后来和永梅得知,侄女开的是加盟店,要交加盟费,还要培训、考核,“有点复杂”。但转念一想:“总店就在昆明,上去培训也不算远,只要用心,一定能学好。”最终,姐妹俩商定,就在六库开一家“爨源土豆”加盟店。

undefined

决心一定,行动随行。短短几天,选址、租店、办证、培训便被迅速提上日程。到总店培训1个月并通过考核后,4月初,从昆明来的师傅到店调试好所有设备,“爨源土豆”六库店便在向阳南路一隅正式营业。

记者去时,和永存正埋首在一堆土豆中削皮,“每天100斤,即便像我这样麻溜,一个人也需要4个小时左右才能削完。”和永存说。

与和永存一墙之隔的操作间,和永梅正在对炸出来后冷却的土豆片进行调味、装袋,以补充货架上空缺的货品。“头天中午炸,第二天下午些就卖完了,基本上天天都需要加工。”

50平方米左右的店铺,最大的一间,留给了来自700多公里之外的土豆。“从总店到分店,用的全是曲靖陆良的洋芋,其它地方的,加工不出‘爨源土豆’的味道。”和永梅告诉记者,就连加工土豆片的调和油、调料、包装袋、商标也全由总店调配,“保证味道一致”。

undefined

清晨,在六库打拼的曲靖陆良籍青年龙正华从店里选购了四五袋土豆片,喜滋滋地走在上班路上,他要和同事分享这份在异乡不期而遇的久违的味道,“这么大一袋,才10块钱,好吃又划算。更重要的是,这些洋芋是从我老家那边来的,有家乡的味道。”

说起开业近一个月来的感受,和永梅表示:“累是真的累,每晚9点左右才收拾停当,第二天早上6点左右就得起床,7点到店,洗洋芋,刮皮,切片,冲洗,沥水,开炸,调味,装袋,每一样都是费时的活计。”顿了顿,和永梅又说:“不过开心也是真的开心,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吃我们家的土豆片,再累也不觉得累了。”

“创业不分年龄,只要有激情,什么时候都不算晚。”这是和记者聊天时,和永梅说得最多的话。  

86岁的老父亲每天都会到店里,这里走走,那里看看,不时提醒两个女儿:卫生马虎不得,缺斤短两不得,态度差不得......每次交待完毕,老人总会走到品尝区前,拿起一片土豆片,放进“一望无牙”的嘴里:“嗯,不错。”(怒江传媒中心记者:陆娉婷  姬杨


编辑:上官艳君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