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华苑廷 为进一步做好云南非遗宣传、展示、交流,4月30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大赛采风行活动首站来到了官渡古镇,走进云子围棋、乌铜走银、面塑三个非遗项目基地,面对面地向非遗传承人了解其产品历史、制作流程,后进行影像创作,参与大赛投稿。
这是一群由老中青组合起来的采风团,里面年龄最大的有68岁,最小的有11岁;有陶瓷修复手艺人、有青年手机摄影师、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摄影协会老师等。大赛旨在通过吸引不同年龄段、不同摄影器材爱好者积极参与大赛创作,为云南的非遗宣传贡献多一份力量。
云子围棋起源于中国,是琴、棋、书、画四大文化艺术中的一项瑰宝,“云子”因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作为民间进献皇室的上乘供品而誉满天下,成为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1975年昆明市第十二中学及校办工厂通过努力,成功复原了“云子”的原料配方和制作工艺,试制出第一批质量完善的棋子,使失传数十年的云子得以恢复。经过40余年的技术沉淀和创新探索,云南云子围棋已经成为享誉国际的围棋品牌,同时也成就了一批非遗传承人。
一位用30余年时间来传承匠心之路的云子工艺大师何华封对围棋技艺研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曾担任围棋厂第四任厂长,任职期间先后实现了A型云子的改进、创新,研发了B型云子,对云南围棋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乌铜走银是一门技艺的名称。始创于清雍正年间云南石屏,距今已近300年的历史,是云南独创、中国特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炼制、锻制、錾刻、走银、成型、抛光打磨、捂黑处理等工序终成佳作。
1982年金永才拜石屏乌铜走银艺人李加汝为师,系统学习乌铜走银制作技,是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第六代唯一传承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联合国最高荣誉评审委员会评为世界民间文艺“当代艺圣”,拥有“中国民族金属艺术大师”的美誉。金永才打破传统的传承观念,首创云南省第一家“乌铜走银传习馆”、“乌铜走银工艺馆”,面向社会收徒12人,为云南乌铜走银的传承作出了非凡贡献。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捏面人。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过去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生长和扎根于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各种颜色不同的面团经过捏、搓、揉、掀等工序,再用塑刀、滚子、压板、剪刀、锥子、镊子等工具,灵巧地点、切、刻、划之间,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传承人刘丽春2007年从事面塑技艺,她自幼在云南普洱生活、在西双版纳州工作,她在面塑材料上专心研究,改进材料的配方,创作出来的面塑作品质感更细致、精美,保留时间长。在面塑技艺上融合了其它手工的技法,敢于创新,让作品表现力更强。改变了长期来传统面塑的审美观念,创作出面塑艺术作品,颜色丰富、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表现力很强,引人瞩目。多次获得国家级、云南省的荣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