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远市不断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石漠化治理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既实现生态效益又能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之路。
开远走好生态建设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供图
时下正是杨梅成熟上市的季节,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乐白道街道仁者村委会的杨梅种植基地里,青红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300多名工人们正忙着把成熟的果子采摘下来。每天,大约有30吨新鲜杨梅经过分级装箱后打包发出,利用冷链物流方式通过航空、陆路发往江浙一带。
2011年,开远市引进云南浙兴林果种植有限公司种植杨梅。经过10多年开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和面山通道绿化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之路。昔日的荒山变了模样,果树种满山坡结出硕果,成为开远最大的杨梅种植基地。
开远走好生态建设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供图
“杨梅最大的好处是一年四季不掉叶子,都是绿油油的,到目前为止我们有7000亩地,应该说面山绿化这一块我们做得比较理想。”浙兴林果公司总经理金跃华说,7000亩杨梅树不仅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渐渐发挥生态效益,更显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10多年间,向基地出租土地的农户不仅每年获得每亩300元的租赁收入,在参与种植管理的过程中,每人每天还有130元务工收入。今年,基地有5000亩杨梅迎来丰产期,预计产量500吨、产值3000余万元,提供临时就业岗位20000余人次。
引进公司发展杨梅种植,是开远市加强石漠化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开远市创新治理模式,将石漠化治理项目与林业产业发展相融合,在造林工作中坚持科学规划,先设计、后施工,按程序操作,采用生态型、经济型相结合的治理模式,打造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石漠化治理之路。
开远走好生态建设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供图
过去五年间,全市完成清塘子小流域、泸江河小流域、南盘江流域、南洞河小流域、以勒坡小流域、大庄河小流域等石漠化综合治理,治理岩溶面积33832公顷,治理石漠化面积14785公顷。
“十四五”期间,开远市将继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森林抚育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与生物多样性,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修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特色畜牧业、绿色农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将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最终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云南网 记者饶勇 通讯员胡语珊 李雪琼 国福祥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