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昆明经开区建区三十周年暨2022年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工作会召开之际
逆流而上,向阳而生。2022年注定是个不一样的开始。
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云南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南向开放是云南省新时代对外开放合作的战略安排。中老铁路的开通,打开了昆明向南的大通道。曾经,昆明郊区的王家营西站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站;如今,那里货物往来热热闹闹,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成为中老铁路货运进出的枢纽。
抓住中老铁路开通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重大机遇,省委、省政府对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提出了新要求:要做好“沿边”“跨境”两篇文章,积极发展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电商、跨境金融,打造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的特色亮点;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实践,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不断优化环境、增强吸引力。
在昆明市当好排头兵的新目标下,市委、市政府赋予了拥有自贸试验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重身份的昆明经开区新的重任:要聚力主导产业培育,着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聚力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打造跨境高端服务开放发展先行区;要聚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园区发展的活力动力;要聚力干部作风改进,持续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在昆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看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如何书写双区融合的新篇章,成为当仁不让的排头兵。
三十而立 信心更足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昆明经开区应运而生。
1992年5月20日,昆明市政府发布建立昆明经开区的通知。7天后——5月27日,在牛街庄鸣泉片区(现在的昌宏路与贵昆路交界处),昆明经开区奠基成立。30年后,从2平方公里到156.6平方公里,这片昆明改革开放最初的热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过去一年,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550亿元,增长1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引进市外内资18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28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3亿元,增长4.6%。
回首这30年,昆明经开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先后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发展、跨越发展、自贸融合发展四个阶段,开创了一条具有“经开特色”的成长之路。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梁崑说:“新要求、新使命、新担当,有30年积淀的发展基础,只要我们思想统一、团结一致、把握机遇,增强信心和决心,就一定能把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的事业推向新高度。” 当前,经开自贸融合发展正当其时。“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新口岸建设目标的指引下,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区联动’将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预期,利用老挝地缘优势和我国南向开放机遇,必将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从而反向促进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国家级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梁崑说。
做排头兵 决心更强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政府昆明现场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关键一年,是昆明经开区建区三十周年、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改革创新见效之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在昆明市“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中,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坚定双区融合发展的路线,开启自贸经开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增进民生福祉六条赛道上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坚决担起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的责任和使命。
实践经验表明,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的发展必须坚持工业强区不动摇。经开区的使命就是发展产业。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将紧紧围绕省委、市委关于产业强省建设的安排部署,坚持产业兴区、工业强区,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先导性、基础性位置,着力优化结构、转换动能、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推动全区产业实现大发展、大提升。抓住招商引资这条发展的“生命线”,把精力向招商再集中、把资源向招商再倾斜、把力量向招商再聚拢,掀起投资新热潮。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不动摇。改革创新是经开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3年改革试验任务累计完成134项,占比达95%,9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跨境淘电模式”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采用;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案例290项,占比达89%。接下来,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将充分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和对外开放前沿窗口作用,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正确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做好制度创新的压力测试,真正做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加快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必须坚持服务至上不动摇。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是自贸试验区的职责使命,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将深入践行“服务型政府”理念,推动工作方式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永不竣工的工程”,让自贸名片、经开品牌更亮更响。
转变作风 初心更热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过去一年,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进一步树立了讲担当、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1+1+N”人才政策体系,建成396套人才公寓,全区人才总量达7.76万人。这为一切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核心基础。
“市委决定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目的是让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一次严格的党性锻炼、经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激活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开放思维,以实干实绩打赢经济工作翻身仗。”梁崑说。
接下来,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将围绕“转变作风”大竞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引导全区干部增强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闯劲,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全区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识,全面锤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牢记党和国家建设经开区、自贸试验区的初心和使命,点燃干事创业的热情,投身双区融合发展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锚定目标 奋勇前行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目标
●主营业务收入
2750亿元,增长8%以上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160亿元,其中工业和信息化投资43亿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突破45.82亿元,增长3.5%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增长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9.5%
●招商引资
引进省外(市外)内资194亿元、外资1.2亿美元以上
●对外贸易
进出口总额增长16%
●市场倍增
新注册企业1万家以上
惊醒振作 奋发攻坚
●聚焦“产业发展”大竞赛 再造产业新体系
1.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抢占制造业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支持云内动力、昆船等企业扩能增产,推动昆明电机厂项目开工建设。优化提升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支持云南烟草烟叶、昆岭薄膜等企业工艺更新、数字化提升,鼓励雪兰牛奶、金丰汇油脂、子弟食品等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打造智慧物流供应链平台。
2.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铱合金、铂合金、铑合金等稀贵金属研发和生产为核心,重点培育一批新材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云南锡业锡材升级改造;支持北方夜视扩大光电探测器领域制造产能,帮助云南白药健康产品、赛诺制药、华润圣火、云龙制药等企业实施重点产品产业化,扶持昆船智能、北方奥雷德等金种子企业上市。拓展保税维修新业态,新增入区企业20家以上,实现跨境电商业务进出口通关900万单,货值9000万美元。发挥自贸平台作用,在工程外包服务、国际技术转移、高端医疗、跨境运输等领域实现突破,全面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服务贸易范围。
3.强化科技赋能发展。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全年财政科技支出达3.1亿元以上。高标准建设运营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推动中小企业数字转型出实效。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家,专利授权突破23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0件以上。
4.提升金融支撑能力。以中老边境地区本币直接贸易结算为突破口,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推动跨境人民币现钞调运业务。持续完善和细化金融机构入驻、金融创新业务、金融人才吸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力争全年新增9家金融机构。探索研究中老铁路提单融资,加大跨境项目金融支持力度,创新跨境保险产品。
●聚焦“招商引资”大竞赛 掀起投资新热潮
1.科学招商、精准招商。继续实行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分管领导以组团、小分队形式定向招商。深入实施“链长制”,绘制产业链图谱,着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结合重点产业绘制“招商地图”,开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物流等产业招商。强化外资招商,鼓励区内外资企业增资扩产能及新增利润转投资。坚持招商引资“一盘棋”,与昆明其他县(市)区开展区域联合招商;与中老磨憨—磨丁合作区建立联合招商机制,围绕跨境物流、保税加工等重点领域,协同开展产业链招商;与上海临港集团协同,围绕工业互联、先进制造、生命健康、高端生产性服务四大产业,以商招商入驻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
2.完善要素、健全体系。优化招商政策兑现资金拨付流程、推进资金拨付进度,打造稳商安商的投资环境。探索建立“基金+产业”投资发展模式,发挥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招商引资。围绕云内动力、云南建投物流云上营家等重点项目落地需求,加大土地报批力度,保障项目土地供应。
3.聚焦项目、全程服务。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建立重大项目储备库,强化产业项目支撑。启动实施“工业投资三年倍增计划”,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按照“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增资一批”的要求,实施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一产一企一策”,每个季度组织开展一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力争全年引进重大产业项目14个以上。持续跟进在谈的招商项目,在落户选址、项目融资、产业链配套等方面,提供全流程、系统化服务保障。推行领导挂钩联系建设项目机制,全力服务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雪兰乳业智能化生产基地、昆明环普产业园二期等重点项目,推动云内动力数字产业园、华红科技等一批工业项目落地开工。
●聚焦“营商环境”大竞赛 打造营商新高地
1.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融入全省政务服务版图,推进业务流程再造与系统重构,在商事登记确认、工程建设审批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智慧政务建设,持续推进云南省政务服务网、“一部手机办事通”、华为“智慧政务”迭代升级,拓展政务服务系统、网络及数据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多高频事项“一次办、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随时办”。联动省外其他自贸试验区、滇中新区、中老磨憨—磨丁合作区,推出更多“跨区通办”“跨省通办”事项。加大“1+4+N”政策兑现扶持力度,在土地、人才等政策精准供给和服务上下更大功夫,确保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发展有依托、人才创新创业有保障。
2.营造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全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制度,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进云南政务服务平台25个支撑系统应用工作,推动审批数据和监管数据协同一致,推动“互联网+监管”常态化。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建立政企沟通机制,深入开展助企纾困帮扶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听取企业家意见、听取服务对象意见,分类建立“问题台账”,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行动,严格执行国家减税降费和助企纾困政策,不断减轻企业负担。
3.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精准开展立法工作,推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管理办法》制定出台。高质量推进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建设,鼓励引进国内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为区内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提供智慧化、国际化、专业化、一体化的国际法律服务。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4.积极导入国际化元素。依托自贸人才公寓生活区、紫云青鸟文化创业产业园、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以综合服务中心、顺通党群服务中心、富康城经开中心为载体,打造场景化的顺通国际化社区、生活街区,彰显国际化形象。加强与昆明学院合作,推进留学人员双创基地建设,创造自然人移动的便利环境,加快国际化人才聚集。
●聚焦“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大竞赛 凝聚发展新动力
1.推进中老铁路综合利用。贯彻落实好《中老铁路三年行动计划》,依托中老铁路,鼓励企业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多式联运,构建“仓仓联动、一体通关”的便利化机制,加快跨境物流大通道建设,强化中老双边合作的“硬联通”。推动货物和服务贸易、双向自由投资、金融领域创新、人员便利往来、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法律服务互认等“软联通”。加速昆明学院自贸学院人才培养和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援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实施,加大中老技术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职业人才培养高地,促进文化交流的“心联通”。
2.精准衔接RCEP规则规制。贯彻落实好《云南省加快对接RCEP行动计划》,加强RCEP贸易规则研究,梳理可降税进出口商品名录。充分利用协议国间的特殊优惠关税待遇,用好原产地累积规则,探索产业分工和富余产能转移的合作模式。推进外籍人才创业就业改革创新,试点外籍人才居留许可并简化签证流程。
3.先行先试推进制度创新。贯彻落实好《云南省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在做深做实自贸三年改革试验任务“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稳步推出新一轮改革试验“自选动作”,提炼一批具有“沿边”和“跨境”特色的原创性集成案例。围绕市场主体需求,重点在审批制度改革、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开放创新、人员自由移动等领域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实现从“便利企业”到“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聚焦“城市建设”大竞赛 提升宜居宜业新品质
1.完善空间规划。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分区规划)(2020—2035年)编制,组织开展重点片区、重点项目控规修改工作;大力推进区内闲置低效土地和僵尸企业“腾笼换鸟”。
2.加快更新改造。加快推进茶高山连接绕城高速段道路工程、安石公路市政化改造等11个在建项目,启动商贸大街北段、经开265号路等13个新建项目;推进小麻苴三期、西邑村二期、大(小)洛羊、倪家营的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加快普照大村、小村、常村等8个项目规划方案报批进度;围绕产业承载需求,加快推进清水片区水、电、路、气、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3.优化生态环境。启动实施阿拉、洛羊街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等6个工程项目,完成宝象河流域排水收集系统改造1个续建项目,确保3条主要入滇河道水质稳定达标;启动林溪路北段景观环境改造、拓翔路大修等工程,新建13个城市街心花园(游园)、补增乔木不少于4500株。抓好大气污染防治,确保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力争达到99%。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大竞赛 满足人民新需求
1.提升文体教医水平。加强与北大肿瘤医院和云南省肿瘤医院对接,加快国家肿瘤区域治疗中心项目建设。启动经开二中、大观山配套完中建设,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完成名校引进和名师培养任务;平稳完成“民转公”改革,确保全年新增公办幼儿园3所、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占比不超过1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以上。加快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全年新建公共文化空间不少于2个、全民健身路径不少于5条。
2.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持续开展省、市级创业园区和新型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援企稳岗、创业增岗、培训优岗、兜底托岗;统筹推进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
3.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落实社会保险降费减负政策,推动社会保障经办数字化转型,确保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16万人以上。
4.抓实抓牢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筑牢疫情防控严密防线,切实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