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在印发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战略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我省贯彻落实得怎么样?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发展情况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去年7月至9月,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云南自贸试验区”)推进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近期,针对调研组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有关职能部门改进工作、创新方法,推动自贸试验区健康发展。
围绕制度创新精准调研
设立云南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抓手。专题调研必须清楚国家对我省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是什么?在吃透国家对云南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讨论通过的调研方案明确,以“小切口”的方式,从“制度创新”下手,精准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在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和红河片区召开多轮座谈会,先后与州市人大常委会、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片区管委会、企业负责人等进行了座谈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
通过调研了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和省级部门组成的10个专题工作组;组建了昆明、红河、德宏三片区管委会负责具体落实,形成省市县三级联动、多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保障自贸试验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截至2021年8月,云南自贸试验区106项国家改革试点任务,已经100%形成工作方案,落实落地96项、占比90%。特别是我省结合区位优势,创新沿边跨境合作模式成效显著。德宏片区启动建设了中缅“两国双园”,探索实践“一线两园”的跨境园区合作,在全国首创将跨境购售电主体引入平台交易,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电力市场化交易机制和合作平台;昆明、红河、德宏3个片区积极创新跨境贸易新模式,加快培育贸易新业态,开展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瑞丽国际商品交易市场(边贸商品市场)成功获批全国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德宏开通首条中老跨境冷链干线直达运输线路,实现中缅两国甩挂跨境直达运输等。
优化体制培育产业是关键
通过深入调研,调研组了解到,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对标中央要求及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建设目标和所承担的改革试点任务,仍存在一定差距。针对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建议。
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各有关部门和片区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深化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战略的认识,站在改革开放全局和国家战略高度思考、谋划和落实推进云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主动查找问题,千方百计解决问题,全力以赴抓好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任务的推进落实。
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各有关部门和片区要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理顺省级部门和各片区的纵横向协调管理体制,凝聚工作合力;要加强联动协作发展,加大三片区之间、片区不同区划之间以及片区与省内各类开放合作平台的联动发展、协同发展,加强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交流协作,努力形成高质量跨越发展引领区。
狠抓产业培育,夯实发展基础——各有关部门和片区要加快推动主导产业快速集聚,联动省内开发开放平台,做大做实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支撑产业;要加速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产业链,积极对接和探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水平经贸规则,打造和拓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跨境产业链服务链价值链,全方位参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合作,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学习先进经验,大力招商引资——各有关部门和片区要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做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与发达地区经济合作新模式的探索力度;要学习借鉴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借助粤黑合作机制,借助滇沪合作平台探索设立“沪昆产业园”等,产业招商、补链招商、专业招商、精准招商,实现招商引资项目量质齐升。
问题有解决工作有进展
2021年9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做好跟踪监督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将调研报告及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转交省政府办公厅研究办理。2022年3月,收到省商务厅等相关部门对办理情况的回复后,省人大财经委对省商务厅等相关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了审查,发现交办的相关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一些需要长期改进的问题也有了新进展,监督成效十分明显。
针对调研组提出的“思想认识有差距,改革创新意识不足”问题,省商务厅(省自贸办)召集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专班学习培训,进一步加快改革试点任务的落实。到今年3月底,共形成221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上报国家42项,46项省内复制推广;属全国首创的39项,属沿边跨境特色的47项;“边境地区涉外矛盾纠纷处理机制”入选“全国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面向全国复制推广外,“面向南亚东南亚跨境电力交易平台”由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通报推广。
针对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指出的“昆明、红河和德宏3个片区与所在区县(市)协同联动不足”等问题,省商务厅及时牵头召集相关单位和片区,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签署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片区协同创新联盟合作协议》,在政务服务、产业发展、贸易便利、制度创新等方面深化合作,进一步开展联运试验、互补试验、协同试验,以便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针对调研组提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畅”问题,省商务厅(省自贸办)认真总结云南自贸试验区运行以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充分借鉴广西和北京等自贸试验区的机制体制经验,拟定了《优化提升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体制机制的方案》,调整完善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指挥部,充实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专题工作组,构建了扁平高效的机构。
针对调研组提出的“产业培育不力,支撑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基础不牢”等问题,省商务厅(省自贸办)系统谋划了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发展和制度创新体系,研究制定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和《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发展制度创新和招商引资指引》;省发改委积极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三处片区主导产业快速聚集,研究编制了多个规划,引导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云南自贸试验区三处片区形成主导产业。(云南日报 通讯员范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