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跳菜”历史悠久,起源于原始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民间的“南涧跳菜”构成了南涧民族文化的源头。他是南涧彝族特有的古香古色的饮食文化,把粗犷豪爽、古朴生动的民间艺术亮点融汇其中,堪称“东方饮食文化之一绝”。2015年曾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跳进英国皇宫,四位身穿羊披的跳菜艺人在忽高忽低的乐声中,时而翻转跺脚、时而大步舞盘,舞动的羊披犹如展翅的雄鹰……
羊披——南涧跳菜的重要道具
观看跳菜,很难不被那身标志性的行头羊披所吸引。但是在过去,羊披主要是为了御寒。彝族的居住地多在高寒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将羊皮褂的毛向里穿可保暖,如遇到下雨,再把有毛的一面翻向外穿则可遮雨,这样一件羊皮褂就具有御寒和防雨两种功能。在外劳作时,羊披用以垫背,能起到较好的劳动保护作用,晚间睡觉时,羊披可铺可盖,又有保暖防湿的功效,让人不由得佩服彝族先人的智慧,物尽其用。
“羊披是彝家人打歌、跳菜时必穿的行头,而要裁缝一件羊披,要经过清洗、去油、揉搓、晾晒、缝制等复杂工序,非常不容易。自己一开始也是一窍不通。2013年从外地打工回来后向师傅周兴学习手艺,现在每个月可以制作10多张左右。”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金山村委会的罗凤荣现在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羊披制作手艺人。
最强民族风——羊披
作为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一件羊披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具独特的文化价值,是一项亟待开发的民族文化特色产业。南涧县公郎镇依托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以“党建+文化+”的模式挖掘当地民族文化,让远在深山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落地开花,让传承千年的民族手工艺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群众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奏响了新时代民族文化最强音。
羊披制作方法
十多年来,罗凤荣每天将一张张羊皮通过几十道工序细心地裁缝出一件件羊披,手艺越来越精,羊披也越做越好。每年他手中裁缝出的羊披有100多件,平均每件都以1500多元出售到广州、深圳、昆明、丽江等地,罗凤荣正在通过古老的羊皮制作手艺改变着自己的生活,也用自己的事例说明,传承民族文化,助力彝乡特色产业发展,手艺人大有作为。
羊披制作方法
罗凤荣也表示,“要传承好这门手工技艺,让彝乡羊披走出大山去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自己也要做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的一只领头羊。”
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是民族繁衍生息的需要,是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的需要,也是不断增长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南涧县将在民族文化产业化上谋新篇趟新路开新局,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昆明信息港 记者合宇聪 通讯员适志宏 自俊峰 赵倩 高雪美 刘永胜 南涧县融媒体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