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守住民族文化的传承,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2021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展示、传播和文化转换,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结晶,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保护那些频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真正让文物“飞”进千家万户。文物其实是历史进程中终止形态的一种呈现,它静态的展现了一个王朝的陨落,文化的烙印让我们得以知晓,它曾经的故事。如何让“静态”的文物“活络”起来,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利用它,让我们的文物不要只停留在博物馆里,而是让我们的文物真正走进公众的视野里。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打造文物“盲盒”,将博物馆、考古遗址公园塑造成“网红打卡地”掀起网友们的“考古热”,让一系列以文物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相继“出圈”,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
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能束之高阁,我们不仅仅要加大宣传,提高大众遗产保护意识,更要讲好文物故事,让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笔者认为,保护好文物,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找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归属感,让自己的后代也能一睹文物的真面目,知道文物背后的故事,这就是保护文物的意义所在。(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周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