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单位基本概念
文明单位创建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载体,是提高社会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
什么是文明单位?
文明单位是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突出,在社会上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单位。
文明单位创建要求?
文明单位创建要着力提高员工素质,涵养职业操守,培育职业精神,完善规章制度,树立行业新风。重点推动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窗口行业的文明创建工作,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工作特性的创建活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着力树立良好形象,确保提供文明优质服务。要顺应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就业方式的深刻变动,推动文明单位创建覆盖到新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为什么要争创文明单位?
创建文明单位,在全面提升单位综合管理实力和整体文明素质的同时,展现一个单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通过创建活动提高单位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管理水平和单位的整体形象,推进单位行业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文明单位风采展示——全国文明单位马街街道:民兴路变民“新”路 居民满意写脸上
民兴路上打造的“马街记忆 城市乡愁”文化走廊。
“看着如今的民兴路,关于老昆明、老马街的城市记忆又回来了,许多年轻人路过会停下来看看,感受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85岁的郑宗辉提起民兴路,满意全写在脸上。
郑宗辉口中的民兴路,是西山区南北连接人民西路和昆州路的一条背街小巷,周边有多个老厂矿家属区、私营企业、行政单位,人流量大,路况差、车辆乱停放等问题成为居民出行的困扰。
经过马街街道党工委两个多月的提升改造,民兴路变了样,道路平整,交通顺畅,老马街城市历史重现道路边,民兴路变成民“新”路。
这是马街街道党工委始终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事当家事,积极回应民生关切、切实办好民生实事的一个缩影。
那么,民兴路是如何发生改变的?这还得从西丽园社区磷肥厂家属区“银发驿站”居民议事会说起。
“民兴路上到处乱停车,人走车不能走,‘十走九堵’什么时候能改变啊?”
“人车混行的路上,老人带着孩子经过总是提心吊胆的。”
……
针对在“银发驿站”居民议事会上,社区居民提出的民兴路无序停车、交通混乱影响居民出行的问题,西丽园社区党委经过详细调查后,了解到民兴路属张峰社区管理,但道路整治涉及多家公共单位和行政部门,光靠社区无法解决问题。马街街道了解情况后,充分发挥街道大党工委作用,通过“街社吹哨、部门报到”“协商在基层”等机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辖区公共单位、居民群众召开“院坝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最终针对民兴路改造形成“一路一策”提升方案,并列入“街道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领航项目”统筹实施。
民兴路改造过程中,街道党工委主导、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得到充分运用。首先,由街道、社区共同开具交办清单,实现民兴路外环境的“三提升”:交警部门加强日常巡查,提升道路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西山区住建局指导,马街街道负责修缮人行道设施;西山区城管局整治漫滩经营,加强行道树日常维护管养,提升道路周边人居环境。
紧接着,磷肥厂家属区居民、周边商户自发筹款5万余元参与道路建设,涉及道路属地管理的张峰社区将民兴路停车费年收入的30%用于道路日常管护。在整治民兴路的同时,街道充分融入城市文化,在道路边打造“马街记忆·城市乡愁”文化走廊,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其中,提供关于老马街的创意思路、老照片、老物件等,还原生产出中国第一根电缆线的昆明电缆厂、生产出云南第一台变压器的云南变压器厂以及云南磷肥厂等马街老工业旧貌,老马街的风华得以重现。“改造后的民兴路目前有42个规划停车位,为了方便居民出行,结合居民需求,我们在人行道路最狭窄的地方取消了两个车位,这也成了民兴路上拐角处的‘小幸福’。”西山区马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凡欣说。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近年来,马街街道不断理顺街道运行体制、优化组织体系、放大区域协同效应,稳步推进辖区7000余户群众回迁安置、采空片区植被修复、农贸市场周边交通秩序整治、老旧小区改造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探索出“银发驿站”、“银发红心”、“小网格”激发基层治理“大效能”、“四中心”融合赋能基层矛盾多元化调解等基层社会治理经验,让群众有了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