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上隆起性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息肉一般都较小,细长弯曲,形状不规则,一端游离或两端附着在肠壁上而中间悬空,呈桥样。肠息肉以结肠息肉和直肠息肉为最多。
问题一
肠息肉一定会发展成结直肠癌吗
肠息肉不一定会发展为癌。大多数息肉均是良性的,少部分才有可能发展癌变,这与息肉的性质密切相关。
数目 息肉越密集数目越多,越容易癌变。
位置 直肠和乙状结肠腺瘤发病率和癌变率最高,横结肠最低。
大小 越大的息肉癌变率越高,大于2cm的息肉癌变率为30%~60%。
形态 息肉形态共有三种,分别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其中广基型息肉癌变率高于有蒂型息肉。
生长特点 息肉在短期内迅速长大或切除后很快复发,应警惕癌变。
病理类型 腺瘤性息肉为公认的癌前病变,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和绒毛腺瘤三种。总的来说,管状腺瘤最多见,癌变率最低,绒毛腺瘤发生率低但癌变率最高。除此之外,若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其癌变风险也会大大升高。
患者年龄 60岁以下患者的息肉癌变率为10%~20%,而80岁以上患者息肉癌变率大于50%。所以,对于癌变风险高的息肉,要及时积极处理,明确病理类型,同时进行定期随诊。
问题二
查出肠息肉一定要切除吗
一般来说,对于检出的肠息肉,小于0.5cm的可随诊观察,如大于1cm应及时治疗。特别是病理类型为绒毛腺瘤的,更应积极切除。具体来说,小息肉一般在行结肠镜检查时予以摘除并送病理检查。大于3cm的腺瘤性息肉,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返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返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手术切除。
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若腺瘤癌变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于浸润性癌,应按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黏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较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此外,若诊断为炎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由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而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改变),则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失后,息肉可自行消失;若诊断为增生性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非腺瘤性肠息肉,不会发生恶变),且症状不明显,则不需要特殊治疗。
问题三
肠息肉切除后应多长时间复查肠镜
临床上通常根据肠镜病理检查结果(息肉的大小、数目和病理类型)、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监测时间。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由于有癌变的风险,并且会反复发生,因此要定期复查肠镜。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有下列情况时建议在术后3~6个月内复查一次肠镜:肠道准备欠佳,未能达到高质量肠道准备;肠镜检查未能到达回盲部,未能完成检查;结肠癌术前因肠管狭窄未能进行全结肠检查;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大于1cm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大于1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下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的。
对于首次复查后应何时再次复查,有以下几个原则:首次复查肠镜发现长有息肉并进行切除,按上述标准进行;首次复查肠镜未发现息肉,多数国外专家推荐3~5年复查一次肠镜,国内专家意见尚不统一,一项研究认为2年复查一次肠镜是较为合理且经济的;随着年龄增大息肉生长减慢,专家认为超过80岁可不再复查肠镜;息肉切除后如出现便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难以解释的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肠镜检查。(摘编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谈癌不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