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算是解决了我们多年的困扰,把农膜收集起来还有补贴,我们可高兴了!”近日,温岭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与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温岭市滨海镇东片农场查看农用覆膜回收情况,参与回收的工人向检察官说道。
温岭市自然资源优厚,农业发达。商品化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膜。以特产麒麟瓜为例,果农在播种前会在地上铺上农膜,达到节水、灭草等目的,从而提高西瓜产量。而当西瓜收获后,农膜便失去了再次利用的价值。
履职过程中,检察官发现田地、沟渠、生产道路两旁都有堆积着废弃的农用薄膜,未及时回收。农业废弃物进入土壤后很难分解,对土壤结构形成极大破坏,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针对这一问题,今年3月,温岭市人民检察院全面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专项监督行动。
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温岭市人民检察院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检察建议,建议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用薄膜、化肥等农资的使用、回收监督管理。收到检察建议后,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结合全市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于今年4月份在台州内率先启动废旧农膜回收处置工作。
用一茬就得换的覆膜
眼下,正是温岭市滨海镇东片农场西瓜、甜瓜的收获季节。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农场最忙碌的不是摘瓜人,而是穿梭在田里的工人们。
“每年栽种瓜苗之前,我们都会铺上农膜,一来可以避免杂草抢养料,二来可以避免果子直接和土壤接触。”老王是农场的工人,他说农膜的使用确实给农民带来便利。不过他也犯愁,因为面对大量的废弃农膜,他们不知道怎么处理。
“有些换下来就堆在那,还有的农户就直接放在地里不管了。”这一问题不单单在温岭,在其他很多地方也同样存在。而散落在农田的塑料膜,据报道需要200年才能自然降解,有的农民直接将其焚烧,更是污染了空气。此外,农膜积在土壤中,还会导致土壤结构层次发生变化,土壤的水分运送受阻,引起土壤板结等问题。
由于之前没有规范化回收农膜的措施,农膜在地里埋藏地很深,有些甚至堆积在河道里,不夸张的说需要人工逐镇逐村逐块“地毯式”排查清理。好在“挖地三尺”的工作有了回报。从今年4月初到现在,温岭市已经从4个乡镇清理出400多吨废弃农膜,如果完成全市的清理工作,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000吨。
收一下还可以再利用
收集起来的数以吨计废弃农膜,被统一运送至当地一家颇具规模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经过清洗、筛选,再作他用。
农膜成分多数是聚乙烯类化合物,一些品质比较好、自然分解程度低的农膜,被清洗、粉碎后,通过热熔等工序,变成再生塑料颗粒,经再加工又会变身为日常所用的塑料板凳、塑料垃圾桶或者其他生活用品。而另一些质量较差的农膜,清洗后也会被筛选出来,切割成符合标准的细小颗粒,被运送至当地火力发电站,充分燃烧用于发电;而产生的气体经过系统过滤,符合环保要求后进行排放。
解决这些废旧农膜问题,温岭下了大手笔。根据职能部门负责人介绍,处理1吨的农膜预计需要4800元,而且老百姓不必掏钱,都是政府买单。这一举措也得到当地农民的赞许,现在农民看到有人在收集废旧农膜,也会自发把地里的农膜收拢起来集中处置。
清一次不是最终目的
集中大规模清理历史废弃农膜的存量,是温岭“百日攻坚”的起步。将废旧农膜回收加工逐步纳入全市一体的再生资源体系,提供农膜统一集中回收处置的温岭模式才是最终目的。
“当历史存量清理完毕后,我们将按照‘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回收。”据职能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后新产生的废旧农膜需要农民及时拾捡后自行清除杂质泥土,并按照要求堆放、送至回收点。回收点对农民送来的农膜按应收尽收,支付农民一定费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此外,对农民姓名、居住地、农膜类型、重量和覆盖面积等具体信息做好实名登记。
收集的废旧农膜则按具体情况在工厂进行处理。据了解,温岭还将探索实施闭环管理措施,利用农资经销数字化平台,建设回收利用综合管理平台,对回收过程全程进行信息采集,逐步建立数据可溯源、责任可追究的闭环管理制度和农业投入“进-销-用-还”全产业链的责任共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