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云南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气象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气象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35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气象服务覆盖面和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全省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开展气象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研究 建设气象科研业务融合创新平台
《实施意见》提出,要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全省科技创新总体布局,深化与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强化联合科研攻关,加强气象机理研究,开展山地气象、昆明准静止锋等大气科学试验。
以中国气象局横断山区(低纬高原)灾害性天气研究中心为基础,分类建设“研究中心+试验基地”气象科研业务融合创新平台。重点推进大理国家气候观象台(大理山地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昆明准静止锋科学研究试验基地(弥勒)、香格里拉大气本底站及云南气候关键区域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平台建设。
不断改进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提前量 建设气象信息支撑系统
实施云南复杂地形背景下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工程,科学加密各类气象探测设施,实现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达到5公里、天气雷达探测有效覆盖率达到90%。实施云南山地环境下短时强降水、冰雹等复杂天气精准预报系统工程,构建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实现提前1小时预警局地强天气、提前1天预报逐小时天气、提前1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1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1年预测云南气候异常。
在确保气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在地球系统科学框架下的云南气象大数据平台,建立健全部门间气象相关数据汇交管理制度,推动气象信息开放和共建共享。健全分灾种、分重点行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全方位提高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发布“绿色通道”制度,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终端、应急广播等技术手段在预警信息发布中的应用。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统筹制定气象灾害预警发布规程,建立致灾风险联合研判、风险预警联合发布、极端天气防灾避险等制度。强化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气象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
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科技支撑
《实施意见》指出,要实施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气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智能研判、精准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
在农业方面,实施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工程,提升粮食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和粮食产量预报能力;做好病虫害防治气象服务,开展种子生产气象服务;加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和中国气象局、农业农村部烤烟气象服务中心建设。
在公共服务方面,建设覆盖城乡的气象服务体系;将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建设行动,构建行政村(社区)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与响应体系;增强农村、山区、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及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便捷性。
此外,还要围绕做优“健康生活目的地”需求,加快数字化气象服务普惠应用;实施城市智能管理气象服务系统工程,提升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城市气候适应性和重大气象灾害防控能力。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开展能源安全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强化电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做好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调度精细化气象服务。实施面向南亚东南亚智慧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风云气象卫星的应用,研发面向南亚东南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技术。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气象工作,夯实基层气象人才基础。对在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加大省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奖励对气象领域支持力度,培养一批气象领域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打造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气象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形成气象高层次人才梯队。(昆明信息港 记者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