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明深入优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昆明信息港    07-25 17:37:14

近年来,昆明市始终把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摆在第一位,认真贯彻落实《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创新执法方式,整合执法资源,大力推行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树立“在服务中监管,在监管中服务”的意识,推动“指导服务先行、执法关口前移”,为企业送政策、送理念、送标准、送技术,加强“事前预防”,进一步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提升环境执法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全市生态环境部门服务企业发展水平,统筹好生态环保与支持服务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严格贯彻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

科学制定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合理编制清单任务。对被检查单位的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环评、“三同时”制度、排污许可证等环境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同一监管对象的多个检查事项一次性完成全面内容的检查,提高了执法效能。

同时做到全面公开、全程留痕,实现责任可追溯,建立健全执法人员信息库和监管对象库和“双随机、一公开”信息管理、全程留痕、依法查处、依法联动、信息公开、定期报告等六项制度,有序推进生态环境领域行政监管工作,切实做到规范管理,监督到位,不断提高监管对象的服务水平。

持续深化推进“三项”制度

通过政府门户网站、本单位网站建立行政执法公示专栏,及时发布公开公示信息。推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将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奖励等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全面落实到本单位职权当中。

严格落实重大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进一步明确审核主体、审核范围、明确审核内容、审核责任、审核责任,对涉企重大行政执法决定进行法制审核。坚持审慎执法,推行柔性执法,采取环评审批特殊措施,实施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管理,将“六稳”“六保”相关要求融入深化推进“三项制度”全过程,鼓励和引导企业及时改正轻微违法行为,促进企业环境守法,全力支持企业经济发展。

出台行政执法自由裁量规定,规范执法行为

为进一步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提高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防范执法风险,制定出台了昆明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强制、许可、给付、奖励等5项自由裁量规则和基准规定。有利于减少行政执法中的各种主观影响,较好体现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使“宽严相济、过罚相当”落到实处。

率先在全省出台行政处罚减免制度

主动服务落实“六稳”“六保”,出台了《昆明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减轻和免除行政处罚的实施意见(试行)》,进一步规范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减轻和免除行政处罚的实施工作,坚决杜绝了随意叫停、关停项目的“一刀切”行为发生。2020年至今,办理减免案件729件,减免罚款9937万元,支持企业应对疫情。

建立容错纠错柔性执法机制、执法正面清单制度

推行免于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从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从重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免于行政强制事项清单“五张清单”,对于轻微违法行为和从轻、减轻一般违法行为,实施行政指导、行政建议等柔性措施,给予执法相对人容错纠错空间。

通过实行分类监管,差异化难监管,科学合理配置执法资源,确定正面清单企业83家,对清单内企业,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方式,免予现场执法检查。

创新出台营造营商环境十三条措施

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出台了《关于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优化执法方式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13条措施》,建立了企业环保服务局长接待日制度、建立环保专家帮扶制度、建立法制进企业月宣传制度、开展政企党组织共建活动、实施环境执法差异化监管、实施轻微违法减免处罚等13项制度,主动服务企业。截至目前已下访开展企业环保接待日活动3次,帮助36家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环境诉求和实际困难;入企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3次,开展政企党组织共建活动16次、环保专家进企业帮扶140余次。

创新综合执法模式,着力打造“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品牌

采取集中优势力量组成执法检查组的方式,由每个县(市)区分局包干1个乡镇(街道),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时间,采取分片包干、逐点检查、立行立改的方式,逐一对每个县(市)区开展9-15天的环境执法检查。2021年,开展了6个批次“绿剑”专项执法行动,抽调人员550余人次,检查了13个县(市)区、开发区,检查各类对象1984个,查出问题3624个,现场提出整改建议4309条,立案644件。2022年上半年,开展了3个批次“绿剑”专项执法行动,共抽调人员140余人次,检查了9个县(市)区、开发区,检查各类对象467个,存在问题对象341家,查出问题664个,现场提出整改建议1053条,立案123件。“绿剑”专项执法行动执法经验在全省进行推广。

积极推进“智慧环保”建设、探索建立第三方辅助执法机制

将手机、卫星、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应用到环境监管中,全方位构建水环境信息平台、空气质量监测“一张网”信息平台、污染源“一源一档”信息资源中心,开发污染源档案手机APP,实现生态环境数据的汇聚与共享。2022年上半年,通过无人机参与环境执法达100余次,发现环境风险隐患问题20余个。

昆明市积极探索发挥社会技术力量的支撑辅助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配合开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推动监管执法工作。主要检查企业环境影响评价、环保竣工验收、排污许可证等环保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及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制度建立、落实情况。截至目前,第三方服务机构已对近600家企业开展辅助执法检查,其现场检查情况现场反馈企业及属地生态环境部门,真正为企业做到专业体检,提前整改。

出台信用修复指南,进一步保障失信主体权益

为切实保障失信主体权益,鼓励和引导失信主体积极修复行政处罚信用信息,制定公布《昆明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指南》,及时为企业答疑解惑,进一步规范了我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工作,持续提升我市生态环境部门企业服务水平,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优良信用环境。(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陈俊)

编辑:苏雯芊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