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烧制的土陶制品。【马林 摄】
茶具。【刘海春 摄】
土陶,没有瓷器那么精致,没有铜器那么华贵,没有玻璃器皿那么时尚,但它是最早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实用器具与工艺品的结合体,土陶的出现甚至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直到今天,土陶制品仍一直陪伴着人类,那些放置在人们房屋各个角落的坛坛罐罐,“尽职”地保鲜着、充盈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仿佛一丛丛绕舍的菊花,隐隐约约、平平淡淡地美化、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龙泥印玉简,大火炼真文。历史悠久的纯手工土陶制作技艺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在砚山县江那镇窑上村,纯手工土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据《砚山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江老宏、朱天鉴从临安府(建水)迁到砚山郊址定居,发现这里的泥土可塑性强,适合制作陶器,便开设了土陶作坊。久而久之,郊址中那个专业烧制陶器的村子改名窑上,土陶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使得窑上的村民们祖祖辈辈都在烧陶、制陶。窑上生产出的土陶制品造型古朴、素雅,具有古老独特的民族风格,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窑上土陶的出现与发展记录着时代的风雨以及民族手工艺和民族文化的兴衰沉浮。
窑上村是我州唯一生产陶器的村子,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民族陶器手艺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20世纪50年代,窑上陶器工艺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村里成立了陶器社,从事陶器制作的人家有50户。20世纪80年代初是窑上村陶艺发展的鼎盛时期,陶器产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全村300户村民有200余户制作陶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事制陶业的村民逐渐减少。目前,窑上村从事陶器制作的农户只有18户。窑上陶艺制品发展至今,从最初的土碗、酒杯、土罐,到现在增加到100余种陶器制品,主要销往文山州内8县(市)及省内曲靖、红河等地,并出口越南,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窑上土陶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烧制出来的艺术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文化特点,其古朴和简拙,体现了深藏于民间的大智慧,对研究当地陶器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砚山县为保护和传承传统的陶器制作工艺,不断扶持和帮助窑上村打造“窑上土陶文化传承村”。目前,窑上村已建成土陶博物馆和土陶体验馆。通过“窑上土陶文化传承村”建设,有效提高了窑上村土陶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土陶产品的经济效益,促进土陶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陶器被列为砚山的一张名片。
土就是她的魅力,土就是她的灵性,土就是她的底气。砚山县土陶系纯手工生产、柴火烧制,具有坯薄、环保、耐用等特点,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在窑上村,人们曾经祖祖辈辈以烧制陶器为生,如今,传下来的制陶作坊已屈指可数。幸运的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发展,精致的、有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不断深入人心,窑上陶艺再次回归人们的视野,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与青睐。近年来,砚山县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2014年,窑上陶艺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陶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