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到2035年云南将做到全面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昆明信息港    08-09 21:58:48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王奕然 为切实加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8月9日,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4.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0%,湿地保护率达到60%,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5%,95%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3%,湿地保护率达到6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8%以上,典型生态系统、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金沙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显著改善。

《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快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测体系等8项任务。

将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法规体系,研究推进生物安全、野生动植物保护、外来物种管理等领域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和落实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自然资源休养生息等相关政策和制度,落实有关从事种源进口等的个人或企业财税政策。

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以滇西北、哀牢山—无量山、南部边境、滇东南喀斯特地区、干热河谷等区域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构建促进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廊道。重点加强亚洲象等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保护管理。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争取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加强高黎贡山等区域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复原力,形成“三屏两带多点”及其他重要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格局。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依法加强生物环境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生物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合理布局监测站点,完善高黎贡山等区域生物环境安全监测网络。加强农田、渔业水域、森林、草原等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等工作,建立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发布制度。

充分利用云南生物资源禀赋,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着力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价值。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发展野生生物资源培育利用、生物质转化利用、农作物和森林草原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产业。

《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亚洲象等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变化及生态破坏定期遥感监测机制。抓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定期组织开展全流域专项执法行动。健全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公安、检察、海关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形成严打严防严管严控的高压态势。

此外,还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机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活动。拓展COP15后续效应,加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领域双多边对话合作相关工作。持续加强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增强伙伴关系认同,推广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功案例,提升国际影响力。

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宣传,促进公众参与。积极争取在昆明设立永久性生物多样性论坛,推动COP15成果在云南落实落地。加强生物多样性全民教育,加大各级党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公众自觉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