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硕果累累
昆明信息港    08-12 07:26:56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云南民族宗教工作,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委、省政府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路径,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定位,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动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8月11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举行,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党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更加有力

  十年来,云南省把党的领导贯穿示范区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挂帅,相关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完善示范区建设年度任务承诺、统计监测、考核考评等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层层抓落实。

  强化思想引领,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拥护核心、心向北京”“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优良传统,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

  强化队伍建设,大力选拔和使用“四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好干部,加强宗教工作党政干部、宗教界代表人士、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研究“三支队伍”建设。颁布施行《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及实施细则,编制实施示范区建设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实落地。

  这十年,云南各族群众自发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写入民族团结爱国公约、村规民约,边境一线家家户户屋顶上都飘扬着国旗、党旗,全省各地许多农户堂屋里张贴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各族群众在一起的照片,村村寨寨传唱着感恩共产党、感恩新时代的歌曲,“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成为云南各民族的共同心声。

  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云南坚持把保护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传承建设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有机结合,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省民族宗教委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启动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和“枝繁干壮”工程,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体系,命名23个省级研究基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精心实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和精品工程,连续多年被列为全省10件惠民实事,创建102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建设85个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29个少数民族特色乡镇、7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省3岁至6岁在园学前儿童普通话普及率达99%,加大劳动力普通话培训力度,18周岁以上少数民族通晓普通话人口比例达98.63%,有力促进各民族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5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

  云南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和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沪滇、粤滇对口帮扶,实施3轮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打造36个示范县、301个示范乡镇、4083个示范村(社区),实现示范区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融合、双促进”。

  全面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民族地区通航运营机场达到11个,5个民族自治州进入高铁时代,民族地区所有乡镇和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通邮,4G网络和宽带实现全覆盖,农村饮水水质合格率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整体推进民族地区城乡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保障。

  这十年,曾经贫困落后的民族地区换了新颜,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全面小康,实现了第二次“一步跨千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经济总量达到1.12万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万元,分别是2012年的2.8倍和2.85倍,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11个州(市)被命名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

  云南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开展全域创建,实施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创,探索推进“边境地区创建联盟”“高铁沿线创建联盟”等创新做法,建设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11个州(市)和84个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市)和示范单位,3000多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1065所学校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

  这十年,全省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持续向“大流动、大融居”深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进入城市就业创业、安居定居,目前全省城镇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占72%。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进一步巩固,多民族共居一个村寨、各族学生同校同班、一个家庭中有多种民族成份的情况更加普遍,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这十年,全省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能力不断提升,25个边境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沿边群众房子新了、钱包鼓了、日子好了,边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守土固边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增强,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编辑:上官艳君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