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穿衣基本靠纺、治病基本靠躺、娶媳妇基本靠想。”这段顺口溜,折射出曾经的镇雄大山深处的群众,吃住难、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
这是一次规模庞大的历史性壮举和整体性跨越!镇雄县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攻克贫困堡垒的战役之一,带领14752户65464名群众离开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打响一场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的突围战。
这是一次践行干部作风和营商环境“双提升”的专项行动!镇雄县审时度势转移重心,从怎么搬转变为搬后怎么办,从搬迁转到撰写后半篇文章,上演一场改变贫穷命运的生动实践。
强化转移就业,确保收入稳定。推进“古邦归雁”计划,实施贷款3万、全额贴息3年和奖补3万的“333”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零工市场,搭建零工人员和用工单位的双向互动平台,为零散务工人员提供岗位介绍、维权咨询、休息等服务。目前,全县易迁劳动力36436人已稳定就业33994人,就业率达93.3%。
运用经营主体,带动群众增收。把培育和发展易迁后扶增收产业作为易迁群众可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800人以下的54个小型安置点,聚焦竹子、生猪、魔芋、辣椒等优势特色产业,全体易迁群众加入新型经营主体,绑定农业产业,带动搬迁群众增收。发挥村集体经济公司和村民发展议事委员会作用,通过退耕还林、流转开发、自持或代管代种等方式,盘活利用迁出地的“三块地”15.52万亩。
结合产城融合,布局致富产业。围绕把3个万人安置点打造成脱贫致富示范区标杆的目标,发展现有的18个扶贫车间,提供4000余个就业岗位,月均收入2500元以上。结合一区一策方案,推动呢噜坪、以勒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目前土地征收已完成338.02亩,房屋拆除坟墓搬移等紧张进行,招商入驻政策等工作进展迅速。
盘活易迁资产,促进群众增收。落实20.07万㎡商铺招(拍)租,实现租金收益2672.73万元且发放给易迁群众。实施万人安置点产业配套提升工程,将老城区水果、蔬菜批发业态转移至鲁院搬迁点商业区,将老城区烧烤、美食、鲜花功能业态划行归市到呢噜坪搬迁点商业区,最大化盘活利用安置点资产资源,实现易迁群众收益翻番。
强化社区治理,激发内生动力。落实“党建引领+网格化”机制,发挥党组织先锋作用,实现每个搬迁户都有一个党员管理,每栋楼都有栋长值守。依托《民情台账》,对搬迁群众户档实行“红黄绿”分类标注(生产生活有困难的亮红灯、基本有保障的亮黄灯、有保障的亮绿灯),日访周访月访,动态更新台账。结合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开展周末辅导、操家理务培训、劳动积分换物等活动,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超市等机构作用,提升搬迁群众的幸福感,激发内生动力。
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改造设施。启动建设碗厂农特产品交易中心,编制完成旧府扶贫车间项目实施方案。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捐赠的3个乡村振兴公益项目(鲁院、呢噜坪、以勒物流城安置区综合服务中心),设计与招投标工作正在开展。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增建的母享安置区农特产品集贸市场,即将启动建设。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搬迁新房、一座座不停运转的扶贫车间、一张张幸福甜蜜的淳朴笑脸……镇雄县在省委作风革命效能建设有关部署的指引下,提升干部作风、优化营商环境,撰写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一户户贫困群众迎来新生、一个个小康梦想得以实现。(记者:毛君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