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云南这十年丨创新创业一体推进 为创新主体创造宽松干事环境
昆明信息港    08-23 18:13:28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江枫/摄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李媛,8月23日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七场创新驱动云南高质量发展专场发布会上,从科学编制规划明确新部署、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着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构筑新优势、持续提升创新活力积蓄新动能四个方面,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的创新改革举措。

3个全省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均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李媛介绍,科学编制规划明确新部署,就是十年来,我省印发和实施了3个全省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均把创新放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进行统筹谋划。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从树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实现科技创新和跨越、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等8个方面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我省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建设高质量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3个方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从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4个方面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十年来,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逐年提高。

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创新主体创造宽松干事环境

李媛介绍,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就是近年来,我省先后推出30项支持创新改革举措,从多个方面不断深化制度改革、体制机制创新,为各创新主体创造宽松的干事环境。

首先是推进技术创新改革举措,促进产教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行“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广科技创新券跨区域“通用通兑”,建立以授权为基础、市场化方式运营为核心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助力形成我省创新共同体。面向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科技骨干力量打造前沿技术产业链股份制联盟,建立新兴产业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形成就业、职业、产业、行业和企业协同联动的“五业联动”职业教育发展新机制,培育技术经理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推进区域新兴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

其次是推进金融相关制度创新改革,引导金融机构有效服务创新创业融资需求。建立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建立以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评价体系,建立“银行+征信+担保”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模式,结合科创型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创新推广“随借随还”“银税互动”“留抵快贷”等信贷产品,探索商标、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截至2022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为1059户云南高新技术企业、42户云南“专精特新”企业、42户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7户云南省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贷款余额1469.37亿元。推出中小微企业特色产品111项,实施税费减免、利率优惠等让利措施56项,有效提升金融供需匹配度。

第三是推进司法相关制度创新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行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三合一”制度,实现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专门化和程序集约化。推进省级行政区内专利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知识产权案件跨市(区)审理,统一裁判标准。在知识产权案件审判中引入技术调查官制度,帮助法官准确高效认定技术事实,提高审判质量和效率,为重大科技创新提供司法保障。

聚焦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

李媛说,着力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构筑新优势,就是近年来,我省聚焦产业发展基础,针对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首先是聚焦优势加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我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科研力量,争取到国家在云南省布局建设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灵长类设施)2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经过多年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位居国际前列,植物种质资源保藏技术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制定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种质资源实物和信息共享,成为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和科学体系。为我国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于2019年10月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投入试运行。该设施将建立世界上首个对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进行全尺度研究、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研究设施,构建从分子到细胞,从组织到整体、从胚胎发育到成体行为等多方位研究的综合体系。设施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发展,支撑以灵长类动物为模型开展的脑科学、疾病机理与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服务国家相关重大研究计划与人口健康领域重大需求。

其次是集中力量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立足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重点聚焦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安排资金10.03亿元,组织实施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386个,项目总投资647.8亿元,建设了一批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大型枢纽机场行李处理系统智能成套装备研制开发与昆明新机场应用示范项目,推动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套机场行李处理系统在国内大型机场广泛运用;系列重大传染病预防用疫苗新产品产业化能力建设项目,促进沃森生物公司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高性能稀土基汽车尾气催化器研发及国Ⅳ催化器产业化项目,推动贵研催化剂公司产品在国产自主品牌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昆明市现代中药与民族药、新型疫苗和生物技术药物产业集聚区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并在2019年获国务院激励表彰。

第三是服务发展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创新能力建设,加强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布局,积极争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截至目前,我省共有151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其中,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28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2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涵盖了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这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技术带头人、青年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有效促进了一批又一批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形成和转化,为解决我省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打造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智力和人才支持。

最后是放眼未来大力培育产业创新人才。聚焦云南省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加大产业领军人才培育。自2014年以来,共有298名在产业创新方面业绩突出的人才入选产业创新人才库(原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库)。截至目前,在册的280名人才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6个,已经或即将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实用技术101项,专利389个,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EI论文62篇,出版专著5部,为我省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将创新与创业一体推进,持续提升创新活力积蓄新动能

李媛介绍,持续提升创新活力积蓄新动能,就是自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来,我省将创新与创业一体推进,充分发挥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统筹作用,加强“双创”政策、措施、项目、资金的协同衔接,聚焦重点,激发全省创新活力。

首先是完善政策体系。以《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为统领,多部门联合发力,分类制定“1+N”支持政策体系,持续发挥政府在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是激发各类群体活力。聚焦大学生、退役军人、妇女、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分类施策,成效显著。截至目前,云南省内6所高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建成了20个高校校园主题创客空间、57个大学生实践基地;53738名退役军人成功创业;形成以家政、手工编制、民族服饰、刺绣为主要创业方向的妇女居家就业模式;涌现出大量返乡创业促脱贫的优秀典型。

第三是加快“双创”平台建设。推进“双创”平台提质增效。全省打造615个省级“双创”平台,覆盖全省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人员(含农村妇女)、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30所本科院校,7个产业重点园区,102个县(市、区),形成强大“双创”平台服务网络,让广大创业者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

下一步,我省将统筹资源凝聚合力、聚焦重点建优平台、选树典型强化示范、联合办赛营造氛围,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深走实。(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

编辑:韩严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