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江枫/摄
“这十年,云南区域创新能力从2012年的全国第28位,提高到2021年的第21位,提升7位。”云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学勤,8月23日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十七场创新驱动云南高质量发展专场发布会上这样介绍。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翻两番,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王学勤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我省科技人才队伍持续扩大,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作出了重要的云南贡献。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实现翻两番,从2012年的68.75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245.99亿元,从全国第24位提升到第19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62%提高到2020年的1%,从全国第27位提升到第24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0.43%提升到2020年的0.97%,从全国第28位提升到第18位。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从2012年的9.81人年,提高到2020年的21.51人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0.89件,提高到2021年的4.02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从2012年的45.7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6.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551户、1804.61亿元、2120.06亿元、1287.1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055户、4236.75亿元、6152.26亿元、4878.15亿元。
云南省主持完成的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6项,综合获奖情况居西部第4位;有12人获何梁何利奖;1610项科技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5年的3.29%提高到2020年的7.34%。
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10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
王学勤说,这十年,云南聚焦重大创新需求,科技支撑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聚焦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重大科技创新需求,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累计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1000余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新产品1000余个。
在工业领域,围绕新材料、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全面落实工业强省战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云南省稀贵金属材料基因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基本建成国内首个稀贵金属材料专用高通量计算平台,实现一批稀贵金属先进技术、新材料研发及工程化应用,支撑新建或升级生产线15条,实现经济效益24.7亿元。研发铂族金属二次资源精确制取等新技术,建成全国最大的铂族金属再生利用基地。围绕“绿色铝谷”“光伏之都”,组织实施了一批先进绿色铝材、绿色硅材重大科技项目。水电领域高拱坝、高碾压混凝土坝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安全可控区块链基础平台”在茶叶、金融供应链、跨境贸易及数字烟叶等领域应用,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堆垛机、AGV(自动导引车)等设备,取得欧洲市场通行证,技术居国际先进水平。支持开展汽车发动机新动力总成技术及产品研发,云内动力连续5年获得全国产销量冠军,成为我省首家工业产值和营业收入双破百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
在农业领域,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领跑、并跑、跟跑“三跑并存”新阶段,为我省粮食连续增产、经济作物效益提升、山地牧业进入全国畜牧大省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获省部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奖153项,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773个,培育国内首个高维A玉米品种,自主选育的“滇禾615”获全国优质稻食味品质鉴评金奖。茶叶、咖啡、坚果等品种选育技术全国先进,花卉新品种数量和种类居全国第1位。培育出云岭牛、宣和猪、云上黑山羊等8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楚粳27号、37号入选国家两个超级稻品种,马铃薯品种“云薯108”刷新西南地区马铃薯最高单产纪录。普洱茶功效及作用分子机理研究、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
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2800亿元;云南生物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219.0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41.56亿元,年均增长率12.7%;中药材原料种植(养殖)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89.28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82.78亿元,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900万亩,居全国第1位。2020年,我省疫苗批签发量9465.51万剂,居全国第1位,批签发货值居全国第2位。全球首个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全球首个EV71型肠道病毒灭活疫苗、全球第2个/国产首个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相继获批上市;自主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成为国内第5个获批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获批国内紧急使用;合作研发的mRNA新冠疫苗成为国内第1个、全球第4个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mRNA疫苗产品。三七中药材及种子种苗、天麻中药材3个标准通过国际认证;痛舒胶囊、血塞通软胶囊获FDA批准开展Ⅱ期临床研究;“薇诺娜”等系列产品成为我国功能性护肤品行业领头羊。
在民生领域,科技创新有力增进了民生福祉。科技扶贫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科技特派员对全省8502个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澜沧模式”“会泽模式”成为全省科技扶贫样板。脱贫攻坚接续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突破了村镇规划、环境整治、产业发展、防灾减灾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支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有力推进。科技创新在“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临沧市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基础研究成果亮点凸显,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
王学勤说,这十年,全省抓实源头创新,基础研究成果亮点凸显。灵长类生物医学、天文学、植物化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等特色优势领域基础研究实力进一步巩固,国际影响不断增强。成功实现月球激光测距。发布全国首个生物物种目录。种质资源库野生植物种子数量突破1万种,居全球第2位。建成国内天然产物大数据中心。首次发现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中枢神经系统。成功破解金丝猴适应高海拔环境遗传机制。利用体外培养的树鼩精原干细胞获得世界首只转基因树鼩。首次系统解析了灵长类动物胚胎着床后的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事件。
这十年,全省聚焦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对经济社会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贵金属、特色植物提取等3个云南实验室启动建设;建设了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了115个省重点实验室,123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8个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5个省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中国科学院天元数学中心、景东120米脉冲星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国字号”重大科学研究基地/设施落地云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云南创新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云南循环农业产业研究院、中国—东盟工业级5G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楚雄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玉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评估,通海国家创新型县建设深入推进。
这十年,全省狠抓创新主体及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成效明显。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缴税费总额、净利润、科技经费投入、拥有有效专利及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12年的98.77亿元、94.53亿元、65.23亿元、4774件、1601件,分别增长到2021年的228.86亿元、369.05亿元、235.73亿元、40029件、6233件,增长幅度分别达131.7%、290.4%、261.4%、738.5%、289.3%。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有5户,10亿元-100亿元的有120户,1亿元-10亿元的有362户,产业规模和创新能力有力提升。至2022年7月,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0462户,构建了“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梯队引培体系。推进双创平台建设,现有国家级及省级众创空间156家,实现了对全省16个州(市)的全覆盖;有国家级及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成功举办7届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
这十年,全省厚植人才沃土,科技人才培引及创新团队建设成效显现。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围绕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相继出台配套政策68个,推进改革举措83项。连续3个增选年份共7名高层次人才成功当选“两院”院士,实现历史性突破,在滇“两院”院士达13人,居西部省(市、区)第4位。共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8人,培育省级创新团队278个,遴选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2343人。季维智院士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有勇院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朱兆云院士团队完成的云南特色彝族药物“痛舒胶囊”,是我国第一个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研究的民族药。
这十年,全省深化国内外科技合作,科技入滇成为科技开放创新的靓丽“名片”。2012年以来,成功举办了5届科技入滇对接活动,签约项目3000余项,推动了一大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团队入滇落地。沪滇、京滇、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持续开展,我省与上海市每两年共同举办一次沪滇科技成果对接交流活动;通过泛珠区域(9+2)科技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与粤港澳科技合作对接交流平台。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673个。科技入滇已成为国家区域创新合作的成功实践。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建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等3个国家级国际创新合作平台。2017年,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施以来,共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12723件。
这十年,全省聚焦效能活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明显。科技管理“线上办、数据跑、一次办”取得重要进展,组织实施“揭榜制”“军令状制”等科技项目立项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科技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机构及人员更大自主权,为真正敢创新、勇突破的创新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科技舞台。深入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风险补偿、创新券应用,“科创贷+风险金池”大幅降低了科技型企业融资成本。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云南省技术市场投入运行。建立科技伦理委员会制度。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围绕“三评”改革、科研管理优化、科研诚信、科技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等,出台系列配套措施。深化厅州(市)会商机制建设。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气象。
深入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将继续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王学勤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云南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深入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重点将继续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实施《云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创新政策,持续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29条措施》等政策措施的落实落细落地。
二是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绿色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云南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一批“卡脖子”难题,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聚焦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加大以疫苗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药、以配方颗粒为代表的现代中药和化学药研发及成果转化力度。
三是持续打造创新人才聚集高地,精心筹办第六届云南国际人才交流会,积极策划昆明人才招引专场活动,加大对急需紧缺外籍人才支持力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新增科技领军人才40人以上,新增高端外国专家100名以上,新增顶尖团队15个以上,新增创新团队100个以上,夯实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支撑。
四是加快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力完成“十四五”末期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3500户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3000户以上的目标任务。积极举办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充分激发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和社会力量积极性,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五是加快推进创新平台建设,抢抓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机遇,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云南。在高水平建设云南贵金属实验室等3家云南实验室的基础上,围绕绿色能源、生物种业、疫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等领域,根据需要再推动建设更多云南实验室;启动布局建设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推进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持续提升我省创新平台能级。
六是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昆明、玉溪、楚雄3个国家高新区全国综合评价排名进一步提升,推动曲靖、文山、临沧等省级高新区“以升促建”申报创建国家高新区,加快组织实施楚雄国家高新区等科技创新联合专项。加快与昆明市推进实施省市一体化协同创新机制。以厅州(市)科技会商为抓手,与各州市共同扛起新阶段科技创新新使命。积极探索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新路子,稳步推进临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七是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着力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持续开展科技入滇行动,进一步深入推进沪滇科技合作。加快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开展新一轮全面科技合作。全面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实施“智汇云南”计划,吸引南亚东南亚国家青年科学家、企业家来滇创新创业。
八是扎实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行动落地见效,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快推进“百团万人”创建“百企百村百品牌”工程,力争到“十四五”末期,新选派科技特派团100个以上、科技特派员10000人次以上。夯实壮大乡村振兴主体,积极支持省外各类人才队伍参与云南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村)建设,全面推进科技带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进程。(昆明信息港 记者江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