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大力发展品牌化种植 红土地镇万亩洋芋变身增收“金疙瘩”
昆明信息港    09-05 18:46:15

9月1日上午,在东川区花沟村村民王锁坤的洋芋地里,七八个人在洋芋地里忙碌着,一会一个个外观饱满、个头匀称的洋芋就从地里被翻刨出来,摆满了田间地头。

“因为疫情影响,外出务工不便,而且种洋芋的收入也不错,就近方便照顾家人。今年洋芋产量还可以,每亩的产量1.7吨左右,一公斤马铃薯卖3元,每亩土地除去成本,还有2000多元的收益。”王锁坤家中有20余亩土地,往年外出务工的他,这两年也返回红土地镇进行洋芋种植。

眼下,正值“东川大洋芋”丰收时节,红土地镇种植的12000多亩洋芋也迎来了丰收,在红土地镇的洋芋地里,随处可见村民采收马铃薯的场景,整个红土大地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红土地镇海拔1500—4000多米的海拔差,山高坡陡,立体气候明显,这里种植出来的洋芋质地酥松、表皮粉糯,且价格平易近人而深受市场欢迎。今年红土地镇共种植洋芋12372亩,产量19000吨,预计产值3100万元。近年来,红土地镇大力发展洋芋品牌化种植,引入科技为洋芋产业助力,同时组建了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让曾经的“土疙瘩”变成红土地上的增收“金疙瘩”,以农业谋化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炭房洋芋:多措并举助增收

除了花沟村的洋芋,在红土地镇,炭房村的洋芋种植规模最大,品牌效益也最明显。红土地镇炭房村地处“滇中之脊”的轿子雪山东坡,山高坡陡,海拔在2400—3500米之间,空气质量好,属高山气候,特别适合东川大洋芋的种植。至今,炭房村种植洋芋的历史已有几十年。

近年来,红土地镇炭房村大洋芋种植坚持走精品路线。目前炭房村洋芋声名在外,已经是东川“大洋芋”地理标志认证范围,并于2019年成功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成立东川区碳房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规范管理。   

据炭房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勇介绍,炭房村的东川大洋芋每年2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开始收成。今年共有两个洋芋种植基地落地炭房村炭房村,现已建设洋芋种植基地300亩,其中种植250亩“开花薯1号”、50亩“开花薯2号”,预计总产量将超过500吨。

为了增加农户种植洋芋的积极性,红土地镇对今年进行种植开花洋芋的农户每亩600元的补贴,并为农户发放肥料和提供技术支持。洋芋的品质和产量正在逐年提升,从亩产1.4吨—1.5吨提高到了1.7吨—1.8吨。

同时,炭房村还专门成立洋芋务工队伍,聘请村内收入不达标、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洋芋的采挖、搬运等,工资标准按照重体力男工150元/每天,轻体力女工元100/每天。截至目前,已带动村内群众务工50余人次。

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销售问题,红土地镇也协助炭房村成立专业合作社,栽种前签订采收协议,按照3元每公斤进行收购,收购来的洋芋,由合作社分级挑选再进行外售。今年,通过合作社的带动,全村洋芋种植户已超过100户,平均帮助每户每亩增收2000多元,同时,合作社每年还按照财政资金的7%分红到村集体经济中。

仓房村:明年将种七彩土豆种植1000亩

除了东川大洋芋,红土地镇还大力推广种植七彩洋芋。在红土地镇东南端的仓房村,属于半山区。有耕地11000亩,人均耕地5.07亩。为充分利用仓房村土地资源、不断提高农业效益,让群众富起来,让农业旺起来,在红土地镇的统筹安排下,仓房村开始大规模种植七彩洋芋。今年仓房村已经种植200亩,每亩产值1200公斤,每斤价值3元,亩产收入3600元。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仓房村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种植、收购、加工等串联起来,做大做强洋芋产业。据测算,2023年仓房村的七彩土豆种植将达到1000亩,按照每亩产3吨计算,届时将实现七彩洋芋3000吨的产量。

近年来,依托东川区打造“东川大洋芋” 品牌的红利,也在省市区各级农科和主管部门的大力帮助下,洋芋种植脱毒改良、新品种增产获得成功,红土地镇的老百姓也从开花洋芋发展的产业中,实现了脱贫致富。(昆明信息港 记者上官艳君)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