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日,昆明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昆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昆明将基本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突破进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国际竞争力加速提升,深度融入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规划》明确,在2025年,昆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国家统计口径)达2.5%;创建550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数量达到2500人;高新技术企业达3000家,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到880亿元;每万人口拥有12件高价值发明专利;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数量达130个,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数提升至50个。
构建“一核三区”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
《规划》提出,将打造包括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晋宁区以及滇中新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在内的“6+3”科技创新核心区。围绕各县区主导产业,着力推进昆明市及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实用技术的转移转化、试验示范和应用推广,将安宁市、嵩明县、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禄劝县、东川区、寻甸县打造为科技创新示范区。
同时,还要打造科技创新联动区,以打造国内优质科创资源与南亚东南亚、金砖国家对接的科技桥梁、科创资源流通的通道为目标,依托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金砖国家合作伙伴)、厦门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创新基地等国际合作枢纽关联城市,建立常态化科技合作机制,主动融入国内四大创新圈。
打造高水平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机制
为更好地打造打造高水平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规划》提出,将依托现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昆明市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完善提升,支撑以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为主的前沿领域研究,促进相关领域原创性理论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过程服务为核心,打造“线上服务平台+线下网络节点”网络化服务体系;挖掘转移转化市场需求。
加快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技术转移交易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国际化创新创业空间供给,推进重点科研项目落地,更好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快“呈贡科教创新城”、“盘龙生物科技小镇”、“五华一二一大街+学府路”和“自贸试验区科创特区”片区建设,建设高水平的科教创新先行区与现代科教创新城。
发挥高新区、经开区、云南滇中新区等平台引领作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探索创新国际人才管理改革,允许取得永久居留资格的国际人才在昆创办科技型企业、担任科研机构法人代表,推动实施技术移民,加大紧缺人才引进力度,打造区域性国际人才集聚高地。
以需求为引领,以服务为抓手,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协同推进。聚焦各类主体需求,探索构建全方位的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科技服务资源高度集聚和优化配置,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先行先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标准,落实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激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加强“科技+”,推进“科产城人”融合发展,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依托各类展馆、产业园区、特色小镇、高校院所、旅游景点等载体,建设一批科普精品基地。
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企业集群 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
构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规上高企—领军企业和上市企业”为重点的梯次培育体系,量质并举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具有持续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断涌现,打造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创新型企业梯队。到2025年,力争使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000家,培育3—5家创新型企业上市,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聚焦规上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支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做强做大一批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龙头骨干企业挂牌上市,按照“辅导一批、培育一批、挂牌一批”原则,予以重点培育辅导。对于上市后备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提供服务,完善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服务。鼓励骨干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发挥龙头带头作用,不断催生裂变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此外,还要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建设昆明(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实现与省级技术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加快推进14个县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打造“一县一品”、“一县一业”县域示范网络,形成“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推进“科研+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
在“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中新增技术经纪人才专项,重点培养和引进在昆从事有关活动的高端人才。建立或引进专业化的技术经纪(经理)人国家级培训机构,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及资质认证;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的工程技术类中增设技术经纪专业,畅通人才评价通道。
《规划》还提出,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加快芯片设计及制造、大数据等技术普及,开展智能制造、数字工厂、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强生命健康技术引领,加强疫苗、细胞治疗等技术发展,带动提升生物医药、高原特色农业等资源利用水平,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
同时,还要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围绕烟草、冶金、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 研发工业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化无害化资源回收再利用处理技术、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技术, 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领域。围绕“美丽云花”、“绿色云茶”、“特色云果”、“有机云菜”,建设昆明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推进“一县一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昆明信息港 记者王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