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尽是繁华,一川皆为风物:白鹭于青天之上,浅鱼浮青草之中;风中的稻田与蜻蜓耳语,恬静的乡村鸡犬相闻……9月23日,“喜迎二十大 基层大练兵”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安宁市温泉街道,在这里看到秋天一派丰收的田园景致。
温泉街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常年平均气温在15.6℃。温泉地理位置东边是龙山、笔架山山脉,西边是凤山山脉,中间流过的是滇池唯一出水口螳螂川,因此温泉的地势也叫做“三山一川”。龙山、凤山、笔架山交相辉映,各具特色。温泉拥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良好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2021年,安宁温泉小镇被正式命名为“云南省特色小镇”、昆明市安宁温泉旅游度假区正式入围云南省旅游度假区名单。安宁温泉小镇荣获第五届金汤奖“十佳温泉旅游目的地”。
因水而兴!温泉街道实施“史上最严”地下水保护
二十多年前,乡村旅游逐步兴起。2001年,温泉开始探索依托乡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农业资源等要素的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连续举办三届“金色螳川之旅”活动,形成了兼具温泉养生、水果采摘、农事体验、风光欣赏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螳螂川旅游黄金线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再加上地热资源的优势,安宁温泉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但由于“多龙管水”,开发单位“各自为政”,造成地热水资源无序开采、破坏性开发和浪费严重等现象。为解决这一现象,2019年开始,温泉强力出击,实施最严格地下水管理措施,以远程监控、集中供水、缴纳资源税等强有力的手段,快速推进地下水管理规范化。
从实施“史上最严”温泉地下水保护措施以来,摩崖石刻天然泉眼自1999年干涸20年后,于2019年3月初以来重新自涌出泉水,显示出蓬勃生机。截至目前,通过对地下水的数据化、可视化管理,实现了温泉地下水的有效管理。
温泉街道擦亮历史名片
温泉街道现有国家、省、市级文物1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2处(温泉摩崖石刻群、曹溪寺);昆明市级文物9处,安宁市级1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0处。从“天涵宝月”“石淙流韵”到“曹溪古刹”“摩崖石刻”,从卢汉公馆、龙山别业(李根源故居)到光美走廊、西哈努克公馆,安宁温泉见证了昆明发展的世事沧桑,见证了近代以来云南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见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国家面向南亚东南亚外交“客厅”的重要历史,成为国家记忆的一部分。
目前17处历史建筑已置换完成11处,置换完成率64.7%,其余6处置换工作正在推进中;牧羊村锁水阁、甸中大村民居修缮工程已进场施工;龚自知故居勘察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已获得文物局可以动工批复;温泉小村无名公馆、叶荃故居勘察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等待自筹资金进行修缮;古崀村民居结合古崀田园综合体项目一同打造;温泉小村无名公馆打造为温泉小村村史馆;牧羊村锁水阁打造为文化驿站(兼榨油体验);甸中大村民居打造为民俗展览馆。温泉街道的文化底蕴日渐丰厚、特色日渐突出。
田园之上 留住乡愁
温泉小镇·耕耘里,作为温泉街道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之一,通过充分结合安宁市温泉街道北塔村自然风貌与村容村貌,以绿色有机的生态循环农业为核心理念,还原保留当地原住民耕作传统和生活方式,利用当地原生动植物、湿地等自然元素,再植入新型种植和现代养殖方式,打造可观赏、可游玩、可研学的乡村田园美学风格农业种植区。
蔷薇田园综合体围绕螳螂川沿线自然生态景观,建设滨水田园片区、蔷薇庄园片区、劳作乐园片区、美丽古崀片区、农耕文化片区、大地艺术片区,形成“一带、六区”的空间结构。通过村企融合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企业发展、村庄美丽、村民富裕的共赢成效。
牧羊村践行“靠山吃山”却不“坐吃山空”的生活智慧,以花海经济促“增收”,稻田风光展“新颜”,墙面彩绘讲“故事”,以彩色油菜花、彩色向日葵花为主要种植业,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赏花。盛花期客流量周末每天可达1500至2000人次。周一到周五每天达500—800人次。花期过后,菜籽油、葵花籽油、无公害蔬菜等农副产品也应季上市,产业创收日均5000元,周末可达万元以上。同时以创意农业景观及配套产业为“赏花经济”多点布局,提升农文旅融合效益增值,提高村集体收入;推出五月“开秧门”,七月“赏稻田”,九月“丰收节”等系列活动。以村民自建房墙体为背景,绘制彩色三维壁画,吸引游客打卡拍照,旅居民宿;品尝农家菜肴,购买农特产品。旅游拓展了餐饮、民宿、特色农产品售卖,促进了村民增收。
龙山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龙山居民小组位于螳螂川西岸,距安宁市区车程约20分钟左右,是安宁主要山峰之一,旧称葱笼山。与凤山相对、与笔架山遥遥相望,与“二山”一起环抱整个温泉小镇。海拔2538米,拥有优质的生态山脉,山上植被茂密且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高达85%,负氧离子含量高。站在龙山顶能俯瞰安宁市全貌,是登山、徒步、骑行、滑翔伞等户外运动的最佳场所,也是露营、休闲的好去处。
近年来,村庄规划以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特色风貌塑造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核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下一步,龙山村将紧紧围绕“美丽宜居”的理念,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新房新村、生态文化、宜居宜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昆明信息港 记者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