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昆港时评】昆明“窗花奶奶”为非遗文化注入流量热度
昆明信息港    10-08 15:53:53

近日,在云南智能化新型互动融媒体昆明信息港彩龙社区平台以及多个媒体和自媒体平台,昆明97岁的“窗花奶奶”张月仙的剪纸艺术作品正在展出。年近百岁的张月仙是一位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她用传统民间剪纸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90年代就被省文化厅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师”,之后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创作的剪纸作品获得过较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奖项,2000年9月,获得黑龙江美术家协会授予的“中国剪纸德艺双馨”奖,2006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剪纸艺术家张月仙剪纸作品集》,从2008年开始,张月仙为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创作新年生肖剪纸,每年制作赠送给社会各界多达10万件,14年从未间断,在家里贴上由张月仙老人亲手剪出的窗花似乎已经成为了很多昆明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看似简单,但要做好、剪好,需要有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源于自然,但绝不描摹自然,这是对于张月仙作品特征的最好描述,她的作品都是源于其对生活点滴的细致观察。将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具象化的呈现在图案上。“剪纸的构思和人物的神情剪纸比较难,为了剪出好的作品,我常常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人物的神情神态。只有用心去观察,去感受才能把要剪的对象剪活。”张月仙老人这样说。

为了让云南剪纸有自己的特色,张月仙老人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剪纸创作中,希望通过剪纸创作不仅将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也能够让大众能够对剪纸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她也将云南人耳熟能详的“云南十八怪”创作成剪纸作品,希望以此来将云南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了解云南的文化、云南的风俗。张奶奶的作品通过多媒体平台展出,使非遗传承也有了新载体,“非遗+互联网”的形式,不仅为非遗接上时代的地气,更为非遗文化注入流量的热度,让非遗传承“潮”起来,吸引着年轻一代的眼球。

如何将剪纸传承下去,是张奶奶的一大心愿,她今年97岁了,不愿看到她的剪纸技艺,随着她将来的离去而失传。张奶奶教过幼儿园老师、大学老师、社区居民、而这些喜欢剪纸的人在和张奶奶学习完后,又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教授其他人,比如幼儿园老师掌握这门技艺后开始教授幼儿园的小朋友,大学老师通过设立选修课又来教授大学生。张奶奶希望通过教授学生这种传帮带的形式将剪纸这门技艺层层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喜爱剪纸,不要忘了它,她希望能有更多老年朋友甚至年轻人喜爱剪纸,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2006,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国申报的中国剪纸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曾几何时,承载荣光的非遗,因传统创作手法步履蹒跚,徘徊在酒香也怕巷子深,艰难生存甚至濒临消亡的边缘。许多非遗项目都诞生于农耕时代,农历二十四节气、草编工艺、山歌、棉纺织技艺、粽子制作技艺……这些非遗既丰富,又亲切,承载着几代人的乡愁和民间文化印记。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剪纸艺术的非遗传承,同样也在面临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的问题。

非遗之所以要保护、抢救,是因为它有保护的必要,因为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载体。在互联网大潮中,传播方式和途径在革新,理念和模式在革新,非遗的传承也亟待开发新路、开拓新局。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要把这种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发出来,与时俱进,让非遗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火”在当下,“活”在当下的一种存在,充分借助互联网手段发展非遗传承是可行的,但变的只能是形式、方式,不变的是非遗背后所承载的优秀的历史文化。(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陈秋月)

编辑:周硕    责任编辑:袁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