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姚安县立足县域实际,坚持以产业基地化、基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培强壮大“花、牛、菜、果”四大主导产业,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城乡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21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幅居全省第一。
第一,带,脱贫村建起产业基地。姚安县打破思维定式,创新发展理念,抓住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和涉农资金“四到县”政策机遇,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机制,带动脱贫村建立产业基地。2014年以来,全县整合投入产业扶贫资金7.69亿元,占全县投入扶贫资金22.54亿元的34%,建成花卉、蔬菜大棚基地8688亩,肉牛基地23个,实现全县44个贫困村均有产业基地。全县着眼于贫困村退出“10有”标准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目标,“因村施策”打造“一村一品”优势产业基地,扶持44个贫困村建设养殖场23个、蚕种站1个、冷库6座、石榴和蔬菜大棚860亩,实现了贫困村特色产业基地全覆盖。
第二,引,产业向村村寨寨延伸。围绕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的目标,制定出台了《姚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加快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县政府对“一村一品”专业村实行创建补助,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财政资金进行奖励,给予每个“一村一品”专业村2万元创建奖励,不断加强政策引导。同时,组织开展“产业兴旺红旗村”评选,每年选树产业兴旺红旗村5个,为“一村一业”发展树标杆、建示范。全县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围绕主导产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开展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把小农户引入了“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大格局。目前,全县已建成46个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高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村之外的21个村(社区),也围绕全县主导产业,因村制宜、因村施策,筑巢引凤,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实现了产业建设全覆盖。
第三,扩,基地化路子越走越宽。围绕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集中姚安坝子和昆楚大高速公路沿线优势资源规划“一坝一路”生产力空间布局,集中人财物力打造主导产业。一是“肉牛规模化”扩展势头强劲。围绕建设全省肉牛生产基地县目标,制定出台了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2021年年末,全县建成县级肉牛专业村7个,发展州级以上龙头企业2户、小微企业28户、专业合作社17个,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二是“花卉无土化”扩大效应显现。成功创建为全省“一县一业”花卉产业特色县,加快推进国际花卉农特产品展示交易中心项目建设,全县共发展花卉面积14689.5亩,仅两年时间,培育龙头企业18户、合作社12户、家庭农场14户,从业人员6200余人,鲜切花达5亿枝,实现综合产值10.64亿元。三是“果蔬有机化”扩圈快速发展。以建设滇西特色水果集散中心为目标,建成年收储能力达2万吨的水果分选收储中心。以打造弥兴镇有机蔬菜示范小镇为引领,引进佳祎云菜公司投资1.37亿元建成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7.3万亩(含复种),外销北上广等全国各地。
第四,联,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增收致富。针对姚安县坝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但人均占有资源少,山区资源相对较多但基础条件差等特点,选择栋川镇2个村委会,挂钩联结前场镇、适中乡8个山区村委会,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建成花卉基地2个,引进云南滇耘花卉公司和云南胜源花卉公司租赁经营。年均按照财政投资的9%收取租金360万元,扣除土地流转费用60万元,分配给8个山区村每村5万元村集体收益,分配给580户贫困户收益260万元,户均实现资产收益2800元。通过发展“飞地经济”联姻,由县政府注册成立农投公司,整合投入财政涉农资金1.64亿元,集中建成设施化、标准化花卉、蔬菜、肉牛、水果特色产业基地24个,引进云南云秀花卉公司等13户省内外龙头企业入驻发展特色产业。2021年,每个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户均实现资产增值898.5元。探索“股份合作”利益联结,由村集体成立公司,村集体以资金入股、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有效整合要素资源,构建“公司十村集体十农户”利益联结链条。2021年,累计撬动金融资金3.09亿元、扶持肉牛养殖户2803户,新增肉牛20000多头,解决了群众发展肉牛养殖无生产“垫本”的难题。
实践证明:有功能设施配套的基地是吸引农业企业入驻的最优营商环境。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将有限的涉农财政资金整合起来,集中投入企业不愿投的基础性设施,才能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社会和金融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同时,要在投资公司、经营主体、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之间建立完善资产收益、订单生产、土地流转、打工就业等方面的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目标。(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