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 正文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探究
中国文化报    10-28 10:04:42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来源、文化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的阶级属性进行综合论述。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劳动是文化出现的前提条件。在共产主义社会,文化能够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全人类的解放服务。在中国革命、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考虑中国国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这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皆有体现。如今,在国家之间竞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必须持续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担当重任的青年人才,必须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出劳动创造了文化,人民群众是创造文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以从文化产生的根源以及文化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作用两方面来论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文化产生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人是自身观念、思想的生产者,人类社会中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等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马克思分析了阶级社会对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限制,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文化对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条件与实现路径。追求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从《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关于无产阶级对人类解放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对未来社会的愿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成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重要指导方针,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改革开放后,新的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毛泽东思想为引领,结合中国国情,续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篇章,进一步激发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活力。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前提,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信、唯我独尊、排斥一切外来文化,而是提倡以一种文化自觉的心态对待本民族文化,肯定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能正视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大学生作为国家、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必须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担起传播中华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任。

对于中华文化,大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勇于担当践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使命。在思想意识层面,要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学习,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大学生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了解革命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体现了文化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先进性,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发展要求。大学生在实践层面,一是要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辨识能力,自觉抵御不良文化,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做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者。二是要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向内,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潜力,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为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方向,不断创造新的文化精品;向外,要善于取长补短,汲取外来文化发展经验,为我所用。

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创新力的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体现出较强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一些年轻人给人的印象是,标新立异、追逐潮流,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但实际上,接受过系统教育的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有着深刻的认知,且随着互联网的传播普及,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中华文化学习热潮,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明显上升。二是了解革命文化的价值,并努力将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在生活中践行。多数大学生对革命文化怀有敬仰之情,他们愿意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去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希望通过学习革命文化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三是了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懂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意义,并在生活中自觉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四是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西方文化,既不会盲目追捧,也不会全盘否定,而是能够做到吸收精华、扬弃糟粕。

当然,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大学生文化认知积极性不高、文化忧患意识淡薄、文化践行自觉性差等。主要表现为一些人忽略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缺乏积极主动的认知;一些人盲目追逐西方文化,缺乏辨识能力和文化安全意识;一些人的认知与实践不统一,很少参与文化创新实践活动、践行度差等。这些都是在文化自信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会影响文化自信的建立。

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因为文化自信的培养不仅受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因此,要加强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推动构建协同发力、互促互进的整体教育格局。

一是要对社会环境进行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自信培养中的指导地位,加快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已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使文化建设不断取得丰硕的成果。学生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价值。首先,全社会要营造浓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氛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创建风清气正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氛围。二是大学生要对民族文化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自觉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任。坚定革命文化信仰,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文化养分。大学生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辩证对待西方文化的冲击。三是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精神品质等层面深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思政教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同时,高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优质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提供和谐浓郁的学习氛围。四是要紧抓家庭教育,促进家校教育协同发展。家长要重视家风的建设,可与学校加强沟通,进行家风建设评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家风建设中来,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良好家风营造中的指导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这不仅要求家长不断学习,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还要能够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避免过度打压式教育,重视对孩子文化自信的培养。(杨科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编辑:王奕然    责任编辑:钱嘉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