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原创 正文
云南学界激论“魁阁育人” 缅怀费孝通先生及“魁阁时代”
昆明信息港    11-04 21:52:39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甘凌菲 11月2日,从“魁阁学术”走向“魁阁育人”——费孝通先生诞辰112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昆明市呈贡区魁阁举行。40余位本土知名社会学学者、作家、艺术家,共同缅怀学术泰斗费孝通先生及其开创的“魁阁时代”。

图片 2

魁阁

费孝通(1910.11.2-2005.4.24),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奠基人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抗战期间,曾在云南大学工作八年,任社会系主任、教授,同期开创“魁阁时代”,开启我国现代社会学,享誉海内外,影响深远。

图片 1

魁阁内的费孝通先生油画

据悉,为充分继承“魁阁精神”,2009年起,云南大学何明教授团队提出“课堂革命”口号,探索打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瓶颈,改革不适应新时代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建构由“知识+田野+语言+技术+艺术”构成的“五维育人”模式。通过十余年的积累,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在多所开设民族学专业的兄弟院校中推广应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图片 3

学生们到魁阁和费孝通旧居现场参观、上课

活动以“魁阁学术”走向“魁阁育人”为主题,包括学生教学实践课和嘉宾活动两大部分。当天上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下简称民社院)副教授李伟华、陈浩、程俊睿等教师将课堂从教室搬到现实中,带领2022级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魁阁现场开课,系统性地构建“魁阁育人”模式。

“魁阁育人”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垂直整合与横向整合紧密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以提升“双能力”(实践参与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指导、课程体系、外部条件、交流平台、应用平台的“五位一体”师生共同体。

图片 4

“魁阁时代”大师群像

嘉宾活动部分,包括开幕式、参观魁阁以及“魁阁育人”模式研讨。到场嘉宾在石凳上、树桩前随意落座,面朝“吴文藻”“费孝通”“陶云逵”等社会学宗师群像,充满敬仰,现场肃穆又雅致。

图片 5

原云南大学副书记、西南林业大学书记张昌山致辞

著名学者、原云南大学副书记、西南林业大学书记张昌山致辞表示,“魁阁时代”所留下的巨大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对云南很重要,对中国很重要,甚至对世界学术界也都很重要。这些故事和财富,要一直继承下去,不仅要继承,还要发展、创新,这就是当下学者们的使命。

嘉宾们参观魁阁时,面对一幅幅“魁阁时代”宗师们的画像和相关展品,张昌山更是激情澎湃,与呈贡区文物管理所李艳梅一起,共同担任起了讲解员。

图片 6

何明教授(右)与主持人李伟华副教

活动的重头,“魁阁育人”模式研讨中,全体嘉宾移步紧邻魁阁的古城社区三楼会议室,六位国内嘉宾与一位外籍嘉宾学者陆续发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未、二级研究员李立纲,及云南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杨晶现场介绍了举全所之力花了整整十年,深入当年费孝通先生深度调查过的“云南三村”,研究、撰写、出版《云南三村再调查》这一著作的经历及思想心得。

图片 7

云南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未

民社院特聘教授何明、副教授马雪峰,及云南艺术学院戏剧系副教授、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方冠男陆续发言。何明教授在系统梳理“魁阁时代”整体情况的基础上,重点谈到云南大学民族学基于魁阁学术报国精神,构建“课堂+田野+语言+技术+艺术”的“五维育人”模式,追寻“从实求知,志在富民”,在田野调查中找到理解中国的钥匙,引起活动策划人、主持人、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温星强烈共鸣。

针对田野调查,温星说,作为学术泰斗的费孝通先生,通常不被视为作家,但其实,他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田野调查模式,越来越成为当代非虚构文学创作的范式,以此观之,先生无疑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而且,当代作家最缺乏的,恰好就是田野调查的做法和作风,大多数作家往往不愿去到大自然中,不愿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底层中,而采取一种近似于“闭门造车”的方式来进行创作,这是非常不可取的。

图片 8

活动策划人、主持人,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温星

来自新加坡的云南大学特聘教授萨茹佳,则以一名国外学者的视角,分享了她眼中国际化、世界化的费孝通先生及“魁阁时代”。

“将费孝通先生称为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或文学家等等,我觉得都说轻了,说小了,我认为先生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大儒、大侠。作为学者,他开创性地提出‘志在富民’,并为此终身奋斗,这在学界绝无仅有。”作为压轴发言的著名学者、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蔡毅说。

图片 10

著名学者、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蔡毅

蔡毅说,费孝通先生提出过许多原创性的精辟论断,比如还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等等。这十六字金句,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样,都道出了人类社会的必经之路、理想方向和美好原则,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最高的相处之道。

图片 9

图片 11

互赠关于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成果

活动中,除农村所“十年磨一剑”的成果《云南三村再调查》被反复提及,民社院研究、传承“魁阁精神”的精品话剧《魁阁时代》,也一再被嘉宾们谈到。作为该剧制片人、也是当天活动的另一位主持人,民社院李伟华副教授为大家介绍了创作过程。他还与农村所陈晓未所长共同登台,互赠了这两大关于费孝通先生及“魁阁时代”的重要学术成果。

图片 12

全体嘉宾合影

活动由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云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呈贡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由著名阅读推广人、昆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温星策划,并与云大民社院李伟华副教授联袂主持。

编辑:曹月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