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保山坝
闵家来当年种下的果松已长成大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市、区林业部门去三坟堆护林点看望慰问闵家来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42年间,他与山林朝夕相伴,将巡山护林当作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使命。他说,我身体一直很好,从来没有生过病。只要组织需要、政策允许,我会一直守好这片山。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作为一名有38年党龄的护林员,我坚决跟党走,一定要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尽心尽力守好自己的责任林。”10月16日上午,孤身驻守在三堆坟护林点的闵家来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收听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谈及报告中最关心的话题,他这样对笔者说。
今年61岁的闵家来是隆阳区兰城街道护林员。1980年开始上山护林,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弱冠到花甲,至今已与青山相伴42载。42年的无悔守护,孤身值守的闵家来有很多种身份,他既是卡点的主人、山林的卫士,还是家里熟悉的“客人”,更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爱林护林的优秀共产党员。
护林点的孤独主人
深秋时节,笔者从兰城街道一路向南,到达朝阳山公墓水泥路终点后,沿着曲折蜿蜒的盘山小径再攀爬近1.3公里,就到了森林茂密的三堆坟护林点。在海拔1900米的半山腰有一间小屋,屋前有两个干净的青石凳和搭建的一个简易卫生间,头发花白、皮肤黝黑的闵家来就是这里的“主人”。
三堆坟这一名称的由来,大约源于房屋左、右、后方不远处都是坟茔,现在还包括前面也有。小屋一分为三,从左往右分别是卧室、堂屋和灶房。闵家来上一次回家已经是8天前,堂屋的木箱子里还有土豆、菜花、曝腌肉和米。“上回拿来的腊肉也还有一点,差不多还可以再吃十天左右呢。”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十分心满意足。每天两顿饭,分别是早上六点和下午四点,一顿一个或者两个菜,主要消耗的是米饭,身体硬朗的他每次可以吃三碗。
除了街道林业站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按时巡点,汉庄镇的居民进山捡拾柴火时的声响和偶尔的说话声外,山林总是寂静又沉默。特别是天未亮的清晨和无边的黑夜里,孤独是闵家来面对的最大敌人,而生火做饭时升起的袅袅炊烟似乎将这孤独吹散了一些,吃饱饭也让他充满了活力和干劲。
林间的“铁面卫士”
闵家来管护的林地区域,东至汉庄红坡承包地地埂,西至蒲缥平沟村冷洼子洼心,南至汉庄青年茶厂、朝阳沟渡槽、大湾坡洼子,北至沙瓦公路、汉庄曼塘郑家山洼心,总面积达2676.36亩,分布着740冢坟。
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穿着红色“巡山护林”马甲的闵家来都在林子里,要在巡山沿途开展防火宣传,扣留所有火种,查看所辖范围是否有人为或牲畜毁林以及野生动物、飞禽非正常死亡等现象。哪天走哪条线,哪个区域有哪些动物活动,他早已烂熟于心。捡拾干柴的人遇到他会凑在一起说几句话,但也会碰上目无法纪、偷砍盗伐、偷捕盗猎的家伙,他总是不顾乡亲情面、严厉制止、罚款并上报街道。“国家既然规定了封山育林就不准砍树,野生动物也是一条生命,我是街道的护林员,也是一名党员,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面对偷砍盗猎,闵家来的态度十分坚决,也因此得罪了一些人,甚至有村民跑到他在汉营社区的家里进行威胁,全靠着他哥哥帮忙从中周旋,才不至于结仇。
说起防火中的困难,闵家来感慨最怕的是清明节前后和10月前后。“因为这两个时间节点都是保山人献坟的高峰期,我负责的这块坟地又分散在7个区域。”每年的这两个时候,社区都安排人员来专门协助他,再加上林区740冢坟的分布和上坟家属他都掌握得很清楚,工作起来就少吃力一些。
42年来,闵家来所管护的区域从未发生过火灾,这是他最引以为傲的成就。树木按着节律自然生长,豹猫、麂子、蛇、野鸡、野兔、老鹰和各种鸟类成了他的朋友。“有一年,晚上我打开门,就看到一条蛇盘在堂屋里,我用树杈把它叉出去,它就走了,过了几天,好像还是这条麻蛇,又爬到了床上,我又一次把它叉出去。”闵家来说。
闵家来在林中走起路来迅疾又稳健,卡点小屋前他栽下的一棵果松已经成长为一人都合抱不过来的大树,而他铁面无私、严格执法的牛脾气始终未变。
家里熟悉的“客人”
说起现在的值守条件,闵家来开心地说,“我才来的时候住的是窝棚,点的是火油灯,火油当时还按量配给,现在有床,有房子,能用上电灯已经很好了。”但其实因为地势较高、交通不便,卡点至今还没有通自来水。每天的生活用水都需要到1.3公里外的公墓处担上来。
闵家来守山清苦,条件远不及家中。在老伴陶发英的苦心操持下,两个儿子已经成家,并在工作中小有成就。但闲不住的陶发英在照顾孙子孙女的同时,还养着两头黄牛、盘种着三分地。闵家来所有的进山食物都由老伴提供,不抽烟、不喝酒的闵家来除了偶尔留点应急之外,所有护林员收入都交给老伴,从刚结婚时的每月45元,慢慢涨到720元、800元、1600元、1700元,总是拿到手了就交给老伴,没结婚前也是如数上交给持家的嫂嫂。
闵家来和妻子1985年结婚,年轻时家里还种水稻,农忙时节,闵家来会请假回家犁田、插秧,后来田租出去了,他回家的日子就更少了,一年里几乎有80%到90%的时间都在防火点。“他半个月回来一趟,天黑了才到家,第二天天还不亮就走,我们都说他回家就像是住店的,就跟个客人一样。”陶发英语气平静地说。
可能陶发英已经习惯了丈夫的总是不着家。37年间,闵家来从来没有回家过过年,每一个春节都是在山中度过,甚至连两个儿子出生,他都没能及时陪在身边。从卡点到家,短短5公里山路,不会使用交通工具的他,每次都要走将近两个小时。母亲在他两岁时早逝,父亲终老时,他赶回去接了最后一口气,请了一天假后,又开始早出晚归地去巡山。
巡山护林仿佛成了他的天职。“这么多年了,我们也理解了我爸,其实他的状态相当于已经跟社会隔绝了,但是他热爱他的工作,现在我和弟弟也能够撑起这个家了,我们尊重他,只要他开心就好。”大儿子闵绍国这样说道。
牢记使命的忠诚党员
据兰城街道武装部长、林业分管领导董学开介绍,2019年街道结合工作需要,在交通要道大沙河河口处设置了一个新的卡点,优先考虑将闵家来调整过去。但对于这个离家近、工作量又小的新岗位,闵家来不愿接受,“一是替换我的这个人他不熟悉这一片山的情况,而且他不会写字,巡山记录也不有办法做;二是这个卡点工作量大还远,他每天单程要走一个多小时,要是早上来、晚上走的话,空档期没有人守,发生火情和偷伐林木的风险很大。”闵家来说。
闵家来全心为别人考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和家人。“我19岁上山,是被生产队选出来的,18个队,每个队只选了一个人。才上来,大家就让我当会计,后来又当了副组长、组长,我感觉到组织对我很信任,所以我申请入党,想要为党和人民多做一点贡献。”这是闵家来1984年入党时的初衷。他说得不多,也没有很高的文字水平,但却以38年的负重前行一朝一夕地践行着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42年与山林的朝夕相伴让闵家来将巡山护林当作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使命。“我身体一直很好,从来没有生过病。只要组织需要、政策允许,我会一直守好这片山。”朴素的誓言迸发铿锵的忠诚力量,闵家来年复一年的坚守得到了街道领导干部和居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也正是由于很多护林员都像他一样守好山、护好林,近几年来兰城街道管护的20824亩山林从未发生过大的森林火灾。
近年来,兰城街道设立街道总林长2名、街道林长9名、社区林长11名,护林员22名,在全力做好森林防火的同时,还严抓森林病虫害防治,严厉打击林地区域违法占用行为,实施国土造林绿化,林长制工作卓有成效。
董学开告诉笔者,截至今年上半年,兰城街道对辖区内的山林进行森林抚育达1.2万亩,完成草原图斑调查34个。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涉农林产业建设、发展竹产业等工程,街道生态建设得到不断提升,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