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叫“志愿者”
见到志愿者贺堂辉时,摘下口罩的他一脸疲惫。11月23日晚上,他负责把爱心企业捐赠的蔬菜分配到点上,分配完成时已是凌晨4时。早上8时,他又匆忙赶往核酸检测采样点。
他说,他也累,可责任成了他的习惯使然,因为他的名字叫“志愿者”。
“特殊时期,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党员志愿者,只要穿上红马甲,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感觉全身充满力量,时间过得又快又有意义。” 贺堂辉这样表达他的心境。
自今年9月以来,他的身影就出现在麒麟区白石江街道的几个社区、曲靖火车站、昆曲高速公路出入口等核酸采样点,调控、服务保障、维持秩序……哪里有需要他就奔向哪里。
尤其是这几天,每天核酸采样排队的人很多,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可能采取最高效的方法,避免人群拥挤、长时间排队。每天,他一拿起手机录入市民核酸采样信息就停不下来,长时间站着即便已经腰酸背疼,可他说,他做的远不及医护人员。
在火车站核酸采样志愿服务中,他不停地帮乘客解决各种力所能及的问题,还主动观察是否有乘客需要帮助,细心发现乘客需求,将焦急的问询转换为便民举措。他说:“我想让每位来曲靖、离开曲靖的乘客都能感受到曲靖是一座温暖的城市。”
“老人,我带你去前面,年纪大了不用排队。”“你好,跟我来。”“大妈,别急,有什么事我帮你……”诸如此类的话都快成了贺堂辉的“口头禅”。在录入信息、维持秩序时,他还帮助老幼孕残等群众解答各种问题,使核酸采样过程井然有序。
他常对同伴说,来了就要发挥作用,眼里有事,手中有活。当志愿者就是为了献爱心,为需要的人做点实事才是硬道理。
核酸检测要用手机扫码登记信息,有些人年龄大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他就负责为他们扫码登记填写信息,让他们成功参与到核酸检测采样中。有时候一天就要重复上百次这样的过程,他都耐心细致地进行。遇到行动不便、拄着拐杖来采样的群众,他遇到一个帮一个,让他们优先采样,群众没一个反对,排队的群众说:“小伙子做得好,好样的。”每次听到群众道谢或者竖起大拇指夸奖时,都会让他很感动,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他清晰地记得有位老人来做核酸没有带身份证,也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号码,眼看着做不了核酸检测,还得再来一次,老人很着急。于是他一边安抚老人,一边请在核酸采样点执勤的民警帮忙。在民警的帮助下,老人顺利做了核酸采样,老人感动得眼泪往下流。
贺堂辉动情地说:“发自内心地去为群众服务,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时,这就是志愿精神。”
维持好秩序,一天来回走3万多步
“请大家打开健康码。”“请保持一米线距离。”这些话是吴永华每天说得最多的话。
拿着小喇叭,喊着洪亮的引导声,在排队人群中来回走动提醒大家保持距离的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名叫吴永华。他是白石江街道保渡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最近一段时间,他都在白石江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核酸采样点当志愿者。这个采样点每天人最多时有6000多人来进行核酸采样,人流量大,为了方便群众采样,采样点从上午8时30分一直持续到晚上20时,中午也不停歇,他和他的同伴每天都很忙。这几天来了一些青年志愿者,可以帮他们分担一下工作,中午有时间喘口气时才和记者聊了起来。
“我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维持秩序,协助其他同伴做好其他工作。有时,人多时队伍排起好几百米,就需要拿着喇叭前后来回提醒大家不要急,耐心等待。就这样一天要走出3万多步。” 吴永华笑言。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问题,比如有人硬插队,这时,吴永华就耐心跟他们解释,如果有需要可以跟志愿者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就需要按规矩排队,说多了,大家也理解了。
“我听说这个采样点不用长时间排队,就过来这里采样,果然志愿者很负责,秩序维护得好,大家一个跟一个很顺畅。”前来采样的一位市民说。
从早到晚站几个小时,不辛苦是不可能的,但吴永华说:“为了让群众尽快做完核酸,只要疫情早日消散,再苦再累都值得。”
为曲靖出一份力,再苦再累都乐意
核酸采样点里的一抹“志愿红”很耀眼,时而说着普通话、时而说着重庆方言的何天英同样耀眼。
她是潇湘街道金麟湾社区金麟湾核酸检测采样点的志愿者,她不是曲靖人,她来自重庆。
说起当志愿者的经历,她显得有点激动。
今年10月下旬,她因有事来曲靖,正想着回重庆时,那边因疫情严重回不去了。正当她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情做时,无意中听在曲靖的一个亲戚说,一个微信群正在招募抗疫志愿者。何天英就报了名,就这样,她成了一名核酸检测点负责维持秩序的志愿者。
第一天上岗,她跟来做核酸检测的群众讲重庆方言,有些人听不懂。第二天,她便用普通话与他人交流,她嫌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晚上回来还在家里练习。以前在重庆时,她也做过类似的志愿者服务,这让她做起来得心应手。“曲靖人好实在,在关键时候团结一心,来做核酸的群众都听从指挥,不会刁难我们。”
连续“站”了三天岗,她的脚都起泡了。她说,一到采样点就觉得开心,一点都不累,进行采样的医护人员穿着不透气的防护服,一坐就是一天,“蒸”得很辛苦,他们才是最累的。
说到为何义无反顾去当志愿者,她说,与曲靖已经有了好多年的情缘了。
在何天英记忆中,她已经记不清来曲靖多少次了。每年8月,她都和家人来曲靖避暑,等孩子们上学了,她又回到重庆。曲靖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她说曲靖消费合理、天气好、人质朴,每年都要在曲靖度过美好的一段时间。“特殊时期,为曲靖出一份力很乐意也很自豪,等疫情过去再回去。” 何天英爽朗的笑声中饱含着疫情终将散去的坚定。
无论是贺堂辉、还是吴永华、抑或何天英,他们仅是众多志愿者中的一员,在曲靖主城区160余个免费核酸采样点,还有更多的志愿者每天奔赴在一线,那抹耀眼的“志愿红”一直都在,直到云开雾散的那一天。
那一天,会如愿来临。(曲靖日报 记者李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