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在州委宣传部统筹下,坚持保护传承并重、优势特色并举,促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三大嬗变,成为促农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渠道。
省委书记王宁在楚雄调研时,对彝绣特色文化产业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指示要求。当前,我州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委书记王宁的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推进彝绣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着力营造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楚雄日报》及新媒体持续开设“遇见楚雄·‘绣’美彝山”专栏,实时报道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新创造、新成效。敬请关注!
华灯初上,彝人古镇里游人如织。鳞次栉比的店铺里,金永淑的“彝家公社”挺耐逛:花花绿绿的刺绣产品中既有绣片等老物件,也有衣服、手袋等创意满满的新产品。金永淑做彝绣生意18年,如今驶上了快车道,近5年业务量涨了10倍。她在朋友圈晒出来的产品,常常不到5分钟就有人下单。
云南纳喜文化创意开发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绣娘们在赶制新订单。(楚雄日报全媒体记者高建波 通讯员张从华/摄)
作为一项深植民间的古老技艺,彝绣被称作“指尖的艺术,心灵的花朵”,逐步走出深山,走向国际时尚T台,惠及7万绣娘,产值也从2013年的两三千万元增长到去年的两亿元。
生长在大姚彝族山村的罗珺,从小耳濡目染并学会彝绣技艺。下岗后的她再创业,2009年创办了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带领彝族妇女致富。在大姚县政府的扶持下,公司一步步做优做强,生产规模和销售区域不断扩大,辐射带动全县12个乡镇的妇女从事彝绣事业。
李济雁是永仁县莲池乡彝族刺绣协会会长,5岁学习刺绣,1999年踏上创业路,销售额从2015年的20万元增加到去年的800多万元。协会先后带动700多人发家致富。田间地头、劳动间隙都能做刺绣,背上娃绣着花养好家,一年一人能多挣几千元到几万元。
南华县七彩彝绣公司2014年成立以来,先后通过沪滇合作项目在县城和红土坡、马街、兔街等偏远乡镇设立了8个扶贫车间。如今,公司已开展彝族刺绣技艺传承培训班207期,免费培训绣工14183人次,辐射带动南华县10个乡镇60余个村(社区)780余户农户开展刺绣品生产。公司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成为南华县民族刺绣龙头企业。
小小绣花针,致富大产业。近年来,在州委宣传部统筹下,我州探索出了一条“非遗文化+市场产品+旅游体验+就业致富”的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从“指尖艺术”到“指尖经济”再到“指尖产业”的新路子,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截至目前,全州拥有彝绣经营户538户,彝绣协会(合作社)56个,绣女5.7万人,国家、省、州级彝绣传承人37人,获得彝绣专业技术职称434人。2019年至今,彝绣产业带动全州1100名残疾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达2000元左右。今年1至10月,彝绣产业实现增加值2.03亿元,规上彝绣企业累计承接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地劳务订单总额约8390万元。今年,我州彝绣产业增加值预计2.45亿元,比2012年增长10倍;绣娘人数5.7万人,比2012年增长1倍;绣娘人均收入3180.7元,比2012年增长4.7倍。(楚雄日报 全媒体记者马银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