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曾经杂乱、破落的阿乌村上赵公庄,如今被一幢幢色彩明艳、美观漂亮的崭新民居所替代,原本是污水粪便污染严重的臭水塘,现在已成为清澈见底的景观池。鱼儿在水中畅游,秋风拂过波光粼粼,映出了洋楼靓影。“水清、天蓝、路平、灯亮、村净、民富,是阿乌村委会上赵公庄村的真实写照。
阿乌村委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重要工作,探索出“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新路子,全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呈现出了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动图景。阿乌村委会也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昆明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昆明市城乡社区治理创新试点建设优秀社区(村)”等荣誉。
党建引领,提升基层治理凝聚力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找准发展定位至关重要。阿乌村委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实际,提出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思路。一是书记带头干,班子融洽作用强。村党总支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明显,党总支书记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风险面前敢于担责、在矛盾面前敢于挺身、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带头深入群众家中、工作做在田间地头,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为班子成员及广大党员群众树好标杆,定好参照物。二是班子带领干,干群融合力量大。创新出台《阿乌村村组干部问责管理办法》等制度并严格落实到位。三是党员干部跟着,党群融合干劲大。结合乡村民主法治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文明村创建等工作,认真落实无职党员定岗定责,使无职党员有位有为,激发了政治热情,增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抓好党员家风为抓手,对那些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和睦和有其他一些不良苗头倾向的党员适时进行谈话提醒,以党风促村风、带民风,真正把党员这面旗帜竖起来。
人心齐了,组织强了,村里的发展也逐渐驶上“快车道”。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阿乌村委会依托“一河三村一品”(巴江河、上赵公庄村、下赵公庄村、大黑塘村、“赵公庄萝卜”品牌),打造了“公司+基地+农户”的收益分配格局,目前已建立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2000多亩,年产量达到3200多万吨。蔬菜发展从“产的多”向“卖得好”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13960元增加到2022年的19000余元。
“自治”强基,激发基层治理源动力
阿乌村委会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完善服务措施,不断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水平。一是建章立制,有效规范了村民的日常行为,保障了村内社会和谐稳定。建立村“两委”班子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周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就村内事务“把脉会诊”、集体决策,做到群策群力、形成共识。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村委会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聘请了专职法律顾问,建立完善了以“四议两公开”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组织管理制度。结合实际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事务协商制度》《事务听证制度》《成效评议制度》等内容全面、合法的群众自治制度,并在村民代表会议上讨论通过。二是搭建议事协商平台,推动村庄治理的协商化和规范化。成立了村民议事会,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和重要事项,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通过村民反映、村干部走访或议题收集等方式,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定期开展民主协商,对事关村内公共利益的事务进行议事,对村民涉及多方利益的矛盾与有关方面进行协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阿乌村通过村民议事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方案和政策宣讲,群众自愿无偿退出20余亩土地用于示范村建设,并按50元/人自愿筹集建设资金66850元用于集体项目建设。涉及拆临拆危后的房子,农户自愿退让,用于道路硬化和村内绿化等建设。整个项目建设和拆临拆违过程中,群众“零”上访,甚至连村内20多年的“信访老户”也主动退让出0.5亩土地用于修建机耕路。通过3个多月的日夜奋战,共拆除老旧房屋农户137栋,面积达9227平方米,迁移坟墓11墫。全体村民围绕乡村振兴建设目标,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村内事务,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形成了齐心协力谋发展、凝心聚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
“法治”保障,增强基层治理定力
阿乌村委会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法治先行、高起点谋划、全方位统筹,村级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一是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综合治理,配备完善村级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室等场所,有专人负责“六位一体”综治专干等专兼职人员,构成了村、组、户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二是强化法治宣传法制的建设。在办事大厅内设置了法律图书角,并配备了法律服务机器人,自投入使用以来,已为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百余次。在上赵公庄村重点打造了法治宣传主题公园广场,联合司法部门不定期开展村庄普法活动,在基层弘扬学法用法精神,真正提升广大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想认识,不仅增强了村民的法治意识,夯实了基层治理基础,也提升了乡村振兴发展“软实力”。
“德治”教化,激活基层内生动力
为扎实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民风,阿乌村委会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和呗嘚队,把文明新风、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把红白理事章程贴在待客处醒目位置,并通过村组宣传栏、村内文化墙、大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经常性的组织村民到呗嘚工作室,对新农村建设、各类创建评比活动、村内有争议的事项开展“呗嘚”讨论。同时,组织德高望重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乡贤人士、离职干部等成立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委员会,对践行村规民约实行全面监督,通过“红黑榜”公示制度,教育引导村民按照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并把思想道德、遵纪守法、履行义务、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内容进行量化考评,纳入党员干部年终绩效考核挂钩。通过道德教化推进,着力引导广大群众明是非、辨善恶、守诚信、知荣辱,有效提升了基层德治建设水平。(供稿:石林县鹿阜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