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我与《海河》这部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有缘,而且缘分不浅——在路树强总导演诚邀下,我以顾问的身份多次参与其中,就这部片子的拍摄思路、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建言献策,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记得2020年9月21日上午,路树强制片人兼总导演带领大型纪录片《海河》摄制组的几位编导就如何拍好这部片子来海委“讨教”,我在海委机关综合办公室一楼会议室与他们进行了近3个小时的座谈。路导先说明来意,并简单谈了“天、地、人、水、路、城”的拍摄设想。我主要谈了海河水系、海河流域的概念,海河水系的构成、演变及与黄河的关系,海河流域的地理、历史、人文、生态等情况,同时就有关问题与编导们进行了探讨交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此后,我又把自己撰写的《走近生态海河》《海河干流生成记》等文章材料提供给各位编导,并且经常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回答他们的咨询。其间,在海委与天津电视台之间,我们来来往往,共襄盛举。
这部片子制作完成后,我先睹为快,感触多多。
这部大型生态人文纪录片的片名叫《海河》,但反映的内容可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天津海河干流,而是一个跨越京津冀等8省区市的庞大海河水系和海河流域。内容除了自然生命的海河,还有历史人文的海河;除了过去的海河,还有当下的海河、未来的海河。举凡海河流域的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生态景观、民风民俗等,都融汇到片子之中。从时间和空间而言,从远古到于今,从天上到地下,跨度都很大,可谓纵横捭阖、包罗万象,因此驾驭起来的难度之大远超想象。经过编导们的努力和各有关方面的鼎力支持,终于拍成了一部内涵丰富、气势恢宏、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的鸿篇巨制。
《海河》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内容上有厚度。全片共分六集,构架宏大,内容丰赡,气势磅礴。以开阔的视野、多维的角度,穿越历史的天空,把自然与人文的海河全景式地表现出来,呈现出厚重丰满和摇曳多姿的大海河形象。同时,对海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表述力求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片子还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
二是思想上有深度。一部能够传世的精品力作,必须在主题、主线、真谛等基本问题上彰显思想的力量。这部纪录片以大海河为轴线,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回望历史,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生动地刻画了在海河哺育下的这片土地上人的命运与生存状态,揭示了人与河相依、相和又相争的关系,以及在彼此映照中铸就的厚重历史和浓郁人文。这里面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海河文化与海河文明的刚健质朴、生生不息)元素,也有红色文化(如白洋淀雁翎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元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红旗渠、引滦入津、生态修复与保护、京津冀一体化)元素等,传递出光明和力量。
三是艺术上有高度。纪录片是一种选择的艺术,也是一种真实再现的艺术。《海河》这部片子,面对的是广阔的地域空间、超长的历史时间、纷繁的人物和事件,哪些再现,哪些割舍,体现了编导们的慧眼和匠心。《海河》注重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场面气势恢宏,深邃幽远;小场景细节生动,充满浓浓的人文情怀和人间烟火。表现手法具有多样性,除了运用传统的画面加解说的创作手法外,还运用了电影、同期声、特写动画等方式,达到了声画同步纪录的效果。注重用画面说话,许多画面或壮观或朴实或细腻,都让人印象深刻。(作者靳怀堾 系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一级巡视员,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